為了使人們了解掌握洗手的方法和知識,避免因“洗手”不當而影響健康,該報采訪了全國著名傳染病專家、解放軍第302醫院專家組組長陳菊梅教授。
預防非典型肺炎和預防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一樣,要特別注意手的清潔和消毒,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絕非小題大做。為什么要洗手?回答這個問題,您也許會脫口而出:這誰還不會。其實,您未必真會科學洗手。
為什么要洗手
陳教授說,人們常常講“病從口入”。實際上,在“病從口入”的過程中,兩只手發揮著無法替代的拿取接送等作用。不論是潔凈的手拿取被污染的食品,還是被污染的手拿取潔凈的食品去吃,病菌都是經過手接送進口中去的,也可以說是“病經手入”。
一般說來,人們的一只手上大約沾附有40多萬個細菌,這也絕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手洗不干凈,后果不堪設想。生活中,有些人手一閑下來,就摳鼻子、揉眼睛,此時可能造成鼻子、眼睛黏膜的破損,使呼吸道中的病菌、手上的病菌乘虛而入,致使健康的身體受到侵襲。“病經手入”的例子不勝枚舉。
洗手常見的誤區
既然“病從口入”與手被污染的關系極大,那么,注意保持手的衛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陳教授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在洗手時陷入了“誤區”:一是不愿洗手。這些人總覺得自己“身體棒”、“抵抗力強”,滿足于“眼不見為凈”,沒有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二是簡單擦手。由于不具備洗手條件,或因沒有水,或因是污水,只好以擦代洗。吃東西前,或用手絹、手紙,或用衣襟、袖口,隨便擦拭一下就吃。三是盆水洗手。乍一看,確實是在用水洗手,但洗手時盆里的水已弄臟了。用臟水洗手,手仍然是臟的,同樣達不到洗手的目的。甚至還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為嚴重。四是不用肥皂洗手。有的雖然是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水洗手,但不用肥皂和洗滌液,手依然洗不干凈。充其量也只能是象征性地“意思”了一下,使嫌臟的心理稍微緩和了一點,但遠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五是只洗一遍手。有的用流動水洗手時,雖然也打了肥皂或用了洗滌液,但剛剛搓出點泡沫兒來,就馬上用水沖掉了。由于泡搓時間短、沖洗遍數少,實際上仍不符合科學洗手的基本要求。
什么時候洗手
陳教授說,遇到以下10種情況,需要洗手。具體包括:飯前飯后;便前便后;吃藥之前;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掃除工作之后;接觸錢幣之后;接觸別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后;戶外運動、作業、購物之后;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觸過傳染物品的,更要經過消毒反復洗。
怎樣洗手
大多數人每次洗手時間平均不足8秒。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是很難有效清除手上的細菌。那么,怎樣洗手才能保證雙手較長時間保持清潔呢?同幾十種傳染病打了近50年交道的陳菊梅教授特別提醒人們:主要是需要正確的洗手方法。
首先說洗手。打開水龍頭后,流動的水沖洗手部,應使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濕;打上肥皂或洗滌液,均勻涂抹,搓出沫兒,讓手掌、手背、手指、指縫等都沾滿,然后反復搓揉雙手及腕部。整個搓揉時間不應少于30秒,最后再用流動的自來水沖刷干凈,直至手上不再有肥皂沫兒為止。一般情況下,應照此辦法重復兩到三遍,以保證把全部臟東西去除。觸摸過傳染物品的手,洗時更要嚴格消毒,至少應照此辦法搓沖五至六遍,使“保險系數”更大一些。再用清水沖洗,沖洗時把手指尖向下,雙手下垂,讓水把香皂泡沫順手指沖下,這樣不會使臟水再次污染手和前臂。
洗手時,有三個環節不能忽視:一是要注意清除容易沾染致病菌的指甲、指尖、指甲縫、指關節等部位,務必將其中的污垢去除。二是要注意徹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因為手上戴了戒指,會使局部形成一個藏污納垢的“特區”,稍不注意就會使細菌“漏網”。三是注意隨時清洗水龍頭開關。因為洗手前開水龍頭時,臟手實際上已經污染了水龍頭開關。開關處也要用手打上肥皂沫兒摩擦一會兒,再用雙手捧水沖洗干凈,然后再關水龍頭。如果用的是“腳踏式”或“感應式”開關,則省事多了。
其次說擦手。手洗凈后,一定要用干凈的個人專用毛巾、手絹或一次性消毒紙巾擦干雙手,并勤換毛巾。如果用臟毛巾或臟手絹,甚至用衣襟擦手,實際上會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洗手間置有“自動干手器”,洗凈后及時把濕手烘干,當然更好;如果上述條件都不具備,讓濕手自動“晾干”,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再次說護手。手洗擦干凈之后、吃東西之前,仍要保持手的清潔,注意別再去動這摸那,如拿抹布、搬桌椅、開門窗、掏鑰匙、拉開關、解圍裙、系腰帶、扣扣子等,要盡量使手處于潔凈狀態。總之,手洗凈后應該直接去吃飯或吃東西。
陳教授指出,大家也許會感到這樣洗手似乎有點“過分講究”,沒必要這么小題大做。但科學試驗和實踐經驗都告訴我們,要想衛生,就必須講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要講究衛生。如不“講究”,很難保證“衛生”。那些肉眼看不見的致病菌和病毒,對我們是很不客氣的,尤其是傳染病菌和肝炎病毒,特喜歡那些不講究衛生的“馬大哈”,它們無機不乘,無孔不入,一旦通過我們的手進入口里,就很難“吐”出來了。陳教授同時舉例說,302醫院許多專家教授在“傳染世界”工作生活了幾十年,不僅沒有受到傳染,而且身體一直保持健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很講究科學洗手。所以,她強調,每個人在洗手防病方面,任何時候要細心注意,可別粗心大意;要不怕麻煩,可別思想麻痹。總之,要善待自己的手,用一雙潔凈的手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北京娛樂信報)p;
什么時候洗手
陳教授說,遇到以下10種情況,需要洗手。具體包括:飯前飯后;便前便后;吃藥之前;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掃除工作之后;接觸錢幣之后;接觸別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后;戶外運動、作業、購物之后;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觸過傳染物品的,更要經過消毒反復洗。
怎樣洗手
大多數人每次洗手時間平均不足8秒。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是很難有效清除手上的細菌。那么,怎樣洗手才能保證雙手較長時間保持清潔呢?同幾十種傳染病打了近50年交道的陳菊梅教授特別提醒人們:主要是需要正確的洗手方法。
&nb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