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大政府統籌實施力度。成立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各區政府作為實施主體,負責轄區內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年度計劃的制訂并組織實施,力爭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老舊小區供水設施改造任務。鑒于二次供水改造項目的特殊性、專業性,各區政府可委托供水企業承擔具體的改造任務。在二次供水改造實施過程中,區、街道、社區及供水企業應會同物業、居民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機制,迅速妥善地解決現場難題和各種突發情況。(責任單位:市市政園林局、市衛計委、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建設局、市執法局、各區政府、市政集團)
3.明確新建二次供水設施建設機制。根據投融資主體的不同采取相應的建設機制。一是財政投融資項目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積極試行委托供水單位進行建設,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供水單位與建設單位簽訂供水設施建設合同,建設資金以財政部門審核為準。二是社會出資項目二次供水設施建設,提倡按照市場定價的機制委托供水單位進行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由建設單位或產權人自行建設的二次供水設施,其設計方案應當征求供水單位意見,采用符合標準的產品、材料和設備,強化工程質量監管,竣工后經供水單位驗收合格,方可接入公共供水管網系統。為確保新建二次供水設施建設質量,新建、在建項目二次供水設施應嚴格執行《廈門市居住建筑二次供水技術規程》及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要對二次供水設施方案設計、審圖、施工過程質量監督、竣工驗收進行全過程管控,杜絕不合格的二次供水設施投入使用。同時,按要求配備人防力量及物防、技防設備。(責任單位:市市政園林局、市發改委、市建設局、市衛計委、市政集團)
(五)城市供水信息化
1.強化水源地水質在線檢測。環保、水利部門要完善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2019年底前區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面實現水質自動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依托省水環境統一監測平臺實現互聯共享。(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利局、集美區政府、同安區政府、湖里區政府)
2.建立供水水質在線監測。2019年底前完成城市供水廠出廠水、管網水在線監測和生產過程的視頻監控,2020年底前完成區級供水廠出廠水、管網水在線監測和生產過程的視頻監控。實現供水全過程監督管理,接入省級供水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環保、水利、市政、海洋漁業等部門從水源到供水全過程的監測數據共享。(責任單位:市市政園林局、湖里區政府、同安區政府、翔安區政府、市政集團)
3.加快管網信息化建設。2020年底前,按照省里統一標準,城市供水企業要建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其他區級供水企業逐步推進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實現水量、水壓、水質的實時采集、處理和分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加快物聯網技術應用,融合各類相關數字化信息,推進城市智慧水務建設,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和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市政園林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市政集團)
(六)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督
環保、水利部門要加強水源水質監測,確保市級水源地水質一旬一測、區級水源地水質一月一測。城市供水主管部門要督促供水企業每年開展兩次出廠水、管網水全分析檢測,沒有全分析檢測能力的水廠要委托專業機構檢測。衛計部門要對市區集中供水單位每季度開展一次監督檢查,每年制定全市生活飲用水監督檢查方案,抽查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的衛生管理情況。相關主管部門和供水企業要定期向社會相應公開水源水質狀況、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狀況,接受社會監督。(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園林局、市衛計委、市政集團)
(七)推廣優質管材設備
制定供水產品、材料、設備性能等方面的標準要求,建立對供應商和施工單位的考評和黑名單制度,保證供水設施材料設備質量和施工質量安全可靠。推廣優質管材,DN75以上的管道材質優先選用鋼管、球墨鑄鐵管等管材;DN75及以下的管道優先選用不銹鋼管。逐步推廣與直飲水標準相適應的內襯不銹鋼復合鋼管、薄壁不銹鋼管等優質管材。(責任單位:市市政園林局、市建設局、各區政府、市政集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區政府是提升城市供水水質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把提升城市供水水質作為促進全民健康、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的重大任務來抓,要把提升城市供水水質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制。2018年底前各區政府要制定提升城市供水水質三年行動具體實施方案,報市城市供水主管部門備案。建立由市政、水利、衛計、環保、發改、財政、建設等部門參與的城市供水水質提升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面指導、統籌、督促做好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水源保護、供水設施工程建設改造、資金投入、二次供水管理等各項工作。
(二)明確部門職責。城市供水主管部門負責城市供水設施建設改造和運行的監督管理工作。水利部門負責城市供水水源開發、利用、保護和取用地下水的監督管理工作。環保部門負責城市供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衛計部門負責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發改部門負責城市供水價格制定。公安、交通部門負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危險化學品運輸管控。財政、執法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城市供水管理工作。各相關部門應按職責分工,加強協調和聯動,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三)建立水價調整機制。市價格、城市供水等主管部門應遵循“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分類定價、促進節水、公平負擔”的原則,合理確定供水價格,建立并實施供水終端價格與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的聯動機制,完善供水價格調整機制,適時啟動水價調整,以促進供水企業生產經營和安全保障的良性循環。
(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區政府要加大對提升城市供水水質工作的投入,重點加大管網更新改造和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扶持力度。市、區政府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政府補助、社會捐資、一事一議等方式籌措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提升城市供水水質資金。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