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展河道綜合整治
各區要因地制宜對河湖岸線進行改造,減少對城市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恢復河道生態功能,實現漆水河、沮河綜合整治“四河四長廊”的建設目標。2019年開展全市河湖保護范圍劃定工作,實施耀州區龍潭水庫上游生態清潔小流域工程、漆水河川口會合口—耀州窯博物館段生態清潔小流域工程、王益區王家河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程和印臺區金鎖關生態清潔小流域工程。依托山水林田湖項目,實施王益區支毛溝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漆水河川口至耀州窯博物館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營造水保林166公頃,修復河道10.5公里,治理水域面積33000平方米。(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按職責牽頭,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四)實施水系連通生態修復
1. 實施新耀城市生態水系修復項目。建設6.7公里的生態修復駁岸工程、跌水曝氣生態濾池工程、生態濕地系統工程、生物多樣性工程,新增濕地120畝,凈化和調節地表徑流,進一步去除氨氮、有機質等污染物,凈化雨洪資源,完善水體生態系統,提升水質量。(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參與)
2. 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按照《銅川新(區)耀(州)城市生態水系綜合整治概念性規劃》,配套進行城市管網改造和污水處理廠中水處理系統升級,將中水與桃曲坡水庫灌區南干渠連通,并充分利用桃曲坡水庫灌溉用水退水和雨洪資源,實現“一庫一渠”(桃曲坡水庫、灌區南干渠)、“三河三庫”(趙氏河、沮河、漆水河、玉皇閣水庫、桃曲坡水庫、龍潭水庫)水系的連通,形成調蓄容量247萬立方米的調蓄水庫,合理調配水資源,補充河道水體生態基流,改善岔口斷面水質。(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參與)
3.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實施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對城市建成區雨水排放口收水范圍內的建筑小區、道路、廣場等進行改造建設,從源頭解決雨污管道混接問題,減少徑流污染。將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作為海綿城市中“滲、滯、蓄、凈、用、排”的主要調蓄工程,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大部分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市住建局、市水務局按職責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參與)
五、建立長效機制
(一)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河長、湖長要按照治理時限要求,統籌謀劃,調動各方密切配合,協調聯動,確保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到位。落實河湖日常管理和各類治污設施維護單位、經費、制度、責任人和績效評估機制,并加大考核力度。(市水務局牽頭,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參與)
(二)嚴格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對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按行業、地區、時限核發排污許可證,全面落實企業治污責任,加強證后監管和處罰。加強河道沿岸餐飲、理發店、洗車店等單位的排污管理,嚴厲打擊偷排漏排。對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放或超標排放的單位和工業集聚區嚴格執法、嚴肅問責。2019年底前,城市建成區全面實現污水處理廠持證排污。(市環保局牽頭,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三)加強巡河管理。及時發現解決水體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口問題,全面拆除沿河違章建筑。積極推進河道監控設施建設,對河道進行全天候監督,著力解決違法排污、亂倒垃圾取證難問題。嚴格執行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制度,嚴禁洗車污水、餐飲泔水、施工泥漿水通過雨水口進入管網后直排入河。(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運營維護。嚴格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監管,切實保障穩定運行。推進機械化清掃,逐步減少道路沖洗污水排入管網。定期做好管網清掏工作,并妥善處理清理出的淤泥,減少降雨期間污染物入河。分批、分期完成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權屬普查和登記造冊,有序開展區域內無主污水管道的調查、移交和確權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落實管網、泵站、污水處理廠等設施的運營維護管理人員,建立以5-10年為一個排查周期的管網長效管理機制,推進城市排水企業實施“廠—網—河湖”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按職責牽頭,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五)強化監督檢查
1. 加強目標考核。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任務納入各區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并將考核獎勵結果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內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對未按照工作要求或時間節點開展工作及未按住建部要求報送整治信息的予以通報批評,確保整治工作落實到位。(市環保局牽頭,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負責)
2. 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對已完成治理的城市黑臭水體,對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氨氮(NH3-N)、氧化還原電位(ORP)等4項指標在內的水質進行定期監測(每季度監測一次),并于監測次季度首月8日前,向省住建廳和省生態環境廳報告上一季度監測數據。2019年在各區縣主要河流出境斷面安裝4個小型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水體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等主要污染物。(市環保局負責)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責任主體,要開展全面排查,核清城市建成區內黑臭水體情況,制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治理計劃、工作措施、消除時限,每季度向社會公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進展情況,年底將落實情況報送市環保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市環保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牽頭,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二)嚴格責任追究。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區政府、市新區管委會要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放在重要位置,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第一責任人,領導班子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市級有關部門要牽頭做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相關工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分工協作、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對在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中責任不落實、推諉扯皮、沒有完成工作任務的,依紀依法嚴格問責、終身追責。(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負責)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