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四川碳中和學術會議暨科技成果對接會在海天集團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盛大召開,會議以“跨界創新 綠色發展”為主題,匯集了眾多領域內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和推動碳中和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大會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四川省天府永興實驗室、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四川天府新區新經濟局共同主辦,海天水務集團股份公司、中海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碳中和專委會承辦。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會長石碧,俄羅斯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氫能及儲能技術研究院院長陳維榮,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院長、天府永興實驗室固碳與生態修復研究中心主任裴向軍等生態環保、新能源行業領導、權威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及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參會。
會前,三位院士與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海天集團董事長費功全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流,共同探討四川民營企業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環保之路。雙方一致認為,科技創新是推進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原動力,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在提升企業發展效益的同時,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助力環境保護,為實現國家“雙碳”戰略目標貢獻更大力量。
海天股份總裁費俊杰出席會議并向大會致歡迎辭。在致辭中,費俊杰總裁表達了對來賓們的熱烈歡迎。他表示,海天集團高度重視“產、學、研、用”融合,多年來持續加大科研技術創新投入,以先進技術引領推動公司發展,期盼通過本次會議,與各界進行深入合作交流,多維度、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推動綠色低碳事業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海天力量。
對接會現場
會議第一階段,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副秘書長馬海福對2023碳中和專委會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報告。
石碧院士向海天股份總裁費俊杰頒發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榮譽副會長聘書,向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頒發碳中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聘書。同時,會議宣讀了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碳中和專委會新增補委員名單,陳維榮院士、裴向軍院士向增補委員頒發聘書。
在隨后舉行的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碳中和成果轉化基地首批授牌儀式上,包括海天集團、通威股份等涵蓋水治理、光伏、電力、鋼鐵、新型材料領域的10家企業獲得授牌。碳中和成果轉化基地由四川省科技協同創新促進會與地方政府、園區、企業等單位聯合共建,將依托碳中和領域的院士、專家科研成果,在全省打造碳中和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及產業化平臺,促進碳中和成果轉化。
會上還舉行了海天集團與四川大學實踐實習基地、海天集團與四川農業大學農業環保碳中和技術創新基地、實習基地揭牌儀式。
海天集團與通威股份現場簽訂了碳中和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處置項目合作開發碳資產;開發VCS、CDM和CCER等國內外碳減排機制簽發認定的方法學;共同建立碳資產管理體系,主要包括碳資源管理,碳減排技術管理和碳交易與碳匯管理。
學術交流分享
會議第二階段舉行了碳中和創新實踐案例及創新成果分享,陳維榮院士、裴向軍院士、海天集團首席專家潘志成教授、四川大學吳朝玲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徐自強教授、西南石油大學張安安教授等專家學者作主旨報告,分享了《低壓固態儲氫和制儲氫一體化技術》《地質環境脆弱區生態修復與碳匯》《水固氣多介質多污染協同共治綠色低碳技術與創新實踐》等系列成果,并圍繞碳中和創新實踐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石碧院士作總結講話并強調,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持續加強知名高校院所、重點企業間合作交流,充分發揮院士專家等高端智力和戰略導向作用,積極探索科技創新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有益路徑和模式,為全國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會后,與會領導、專家們集中參觀了海天集團研發總部的E時代低碳體驗中心、智慧水務運營管理數據中心及企業文化展廳,對海天集團在碳中和技術研發、創新平臺搭建、關鍵技術攻關、智慧水務系統建設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突出貢獻給予了高度贊揚。
在國家“3060”雙碳戰略下,海天集團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進軍垃圾焚燒發電領域,布局儲能及清潔能源賽道,探索集中式與分布式光伏發電,計劃十年打造環保行業“中國的海天,世界的海天”。海天將“雙碳”目標納入公司整體發展全局,成立碳中和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碳中和學術研討會、碳中和技術轉化成果推介會等相關學術會議及論壇。公司旨在推進綠色低碳創新技術研發轉化,匯聚行業頂尖科研實力及創新人才,積極探索企業“雙碳”路徑,走好企業綠色發展之路,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