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相信,在事故所在的全椒縣經濟開發區,政府或許更看重企業的經濟價值(納稅能力),弱化其環保責任,所以生態環境部門主管的應急預案打了折扣也不無可能,否則怎么一發生事故,污染物很快就突破廠區封鎖,沖到襄河里去了。
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后,其處置往往涉及多個部門的協作,要平衡各方利益,基層環保的發言權重或許不夠。
全椒縣在處理污染和開閘放水等問題時,未經科學論證便盲目決策,導致污染擴散。縣生態環境分局就算據理力爭過,也架不住農業農村部門說要保障農業生產用水,而水利部門又因“真不知道”而默認,最后無可奈何的生態環境部門,只得眼爭爭看受污染的河水開閘后流入滁河。
開閘放水的決策過程,或缺乏必要的跨部門溝通和協調,或生態環境部門人微言輕,不能左右最終決策。由此反映出,在處理環境問題時,政府部門間的利益協調和溝通機制不健全,生態環境部門本身也不夠強勢。
在這種情況下,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的工作怎么會好做呢,如果再遇到要“到站下車,不問世事”的其它部門領導,那跨部門協作的難度就更大了。
三是與媒體溝通的復雜性強,技能缺乏,無從習得。
基層環保工作人員一般都是憨厚老實的中年人,整個職業生涯都在縣級單位,就算見過世面也不會太大,普遍沒學會與大媒體進行有效溝通。縣廣播電視臺或許還能應付,但面對央視級媒體還是缺乏技巧的,動不動說“大實話”,展現基層赤裸裸的現實。
大大告誡過,“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可在基層,誰又會給生態環境部門的干部和工作人員,無私傳授這種能力呢?
▲羅昌盛《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與輿情控制》課件PPT截圖
輿情控制一門專業的學問,要學會其中的五大原則。新聞記者是無冕之王,很容易給受訪者挖坑,面對他們時千萬要謹言慎行,更不能亂打比方。
在很多縣區級政府,政府工作人員是不能隨意接媒體訪問的,一定要經過嚴格審批。在央視探訪滁河污染事件中,一些打撈死魚的村民可以隨便說話,但政府工作人員就要小心,一句話說錯就容易引爆網絡。
全椒縣生態環境和水利部門干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非常誠實地“否定一切”,還“亂打比方”,這不僅未能有效傳達信息,反而引發了公眾的誤解和不滿。例如,全椒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在回應水質(毒性)檢測問題時,用“喝茅臺也能喝死人”的比喻來說明沒有必要進行毒性分析,這種不當的溝通方式,加劇了公眾對環保部門專業性的質疑,看新聞報導下面的公眾留言可見一斑。
滁河污染事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基層環保工作的契機,體會了其中的辛酸與不易,基層生態環境管理人員要加強學習,加倍努力才行,抱著不想干事、只等退休的心態一定是做不好的。
環境具有公共屬性,受關注度高。高層提提建設美麗中國輕描淡寫,而基層要做切實的環保工作卻不那么容易。這不僅是對環保管理者個人能力的考驗,更是對整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挑戰。
面對突發環境事件,基層干部要具備扎實的環保專業知識,做好事前預防和事后處置;提升與新聞媒體溝通的能力,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以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同時,政府內部還要建立健全的跨部門協調機制,確保在環境問題面前,各相關部門能夠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形成合力,共同應對。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