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扎實開展供需對接。分行業領域開展需求摸排,結合產業基礎和發展需求,從供給端、需求端、回收端、服務端全鏈條發力,全面摸清七大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三大耐用消費品的供給能力和需求情況,形成供給清單、需求清單和擬申報項目臺賬,并按強制標準要求、企業主動意愿等要素進行排序,為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及出臺相關配套措施提供支撐。依托貴商易等開發“兩新”供需信息平臺,實現供給端、需求端的精準匹配、高效對接和互促發展,并通過需求端帶動供給端企業不斷壯大。推動優勢產品在服務本地的基礎上,爭取納入省級以上產品目錄或者政府采購范圍。組織開展老舊設備更新、廢舊設備回收、先進設備生產三方企業供需對接活動。引導企業創新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制造和上下游產業鏈組團發展模式。組織本地企業參加大型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著力搶占市場先機、擴大銷售份額。組織三大耐用消費品生產、流通企業制定以舊換新專項優惠,研究推出專項消費信貸、保險產品等,形成“財政補一點、金融促一點、商家讓一點、平臺出一點”政策推進包,提高居民消費品以舊換新積極性。(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委、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標準執行及能力建設。實施能耗、排放、技術標準完善、產品質量標準提升、質量基礎能力建設、標準實施應用四項重點措施。執行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產品技術標準及綠色設計標準、再生資源回收等標準。聚焦磷、鋁等優勢產業,征集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領域的地方標準需求,發布特色地方標準。推動各項標準實施和監管。配套更新完善檢驗、檢測、監測、監管、認證等設施設備,加強專業人員培訓。建立統計體系,完善內控機制,加強過程監管。制定汽車報廢和更新、家電和家裝消費品更新的實施細則,明確申報及補貼具體標準、條件及操作流程,形成閉環管理。梳理汽車、家電、家裝消費品產品生產、銷售、流通、回收、循環再利用等全生命鏈條涉及企業,建立三大耐用消費品全流程企業庫。
(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節能減排補助資金、超長期特別國債、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相關資金、城市交通發展獎勵資金、老舊營運船舶更新補貼、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等國家和省級資金支持重點項目。落實政府綠色采購政策,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加大綠色產品采購力度。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原則,由具體項目實施部門根據各年度實際需求編制部門預算,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分輕重緩急予以保障,支持重點領域的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市級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探索推動重點工業設備更新項目通過“股權投資+債權融資”實現投貸聯動。各主管部門做好項目謀劃工作,提高項目質量,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
(三)落實稅收支持政策。執行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購置掛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政策,執行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稅收優惠。推廣資源回收企業向自然人報廢產品出售者“反向開票”。推進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增值稅簡易征收。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銀企常態化對接溝通機制,用好用足再貸款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對科技創新、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給予金融支持,爭取金融機構保持制造業貸款特別是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穩定增長。引導銀行機構合理增加綠色信貸,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生產、服務和消費的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適當降低乘用車貸款首付比例,合理確定汽車貸款期限、信貸額度。
(五)強化要素保障。支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項目合理的用地、用能、環境等需求,開通綠色通道,加快相關手續辦理。對不新增土地,以設備更新為主的技術改造項目,實行承諾備案制,簡化前期審批手續。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中轉貯存及再生資源回收設施建設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用地范圍,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六)強化風險防范。緊盯重點領域和高發問題,推動常態化廉政監管。針對政府本級財政資金及上級補助資金,完善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資金管理體制,建立有效的資金使用和監管制度,嚴格落實專款專用、先審后撥和項目公開招投標制度,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實行嚴格的審計和監督,對資金使用中出現的違規違紀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七)強化組織實施。建立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協同,壓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各區(市、縣)政府可比照建立完善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舉措,抓好政策落實。市直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實施計劃和配套措施,強化政策宣傳解讀,打好政策組合拳,做好檢查評估,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細。
貴安新區可參照本實施方案結合實際執行。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