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孿生技術在水庫中投射出“平行世界”,當農污檢測裝備在田野間自主“把脈問診”,當智慧水廠讓每一滴水擁有“全生命周期檔案”,當排水管網智能感知設備在地下編織“神經網絡”——水務環保的智能化浪潮正奔涌而來。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從城市管網到鄉村溝渠,我們正以智慧化勾勒“水清岸綠”的新生態圖景。
成都環境集團公眾號推出【環境“智”路】專欄,帶您穿透技術表象,見證數字賦能如何讓傳統水務“破繭成蝶”,探秘科技創新如何為生態文明注入“硬核動能”。
當夜幕籠罩成都環境集團排水公司監測站,整棟大樓陷入黑暗,唯有全自動水質檢測實驗室泛著幽藍的科技微光。在無人值守的深夜,AI“化驗員”仍在堅守崗位,用數據流編織起城市水環境的安全網。
步入這座充滿未來感的實驗室,精密儀器陣列如同訓練有素的“科技兵團”。高精度機械臂正在抓取采樣瓶,掃碼、分揀、送樣一氣呵成,樣品穩穩進入流轉軌道,整個流程如同精密運轉的鐘表,沒有絲毫冗余,唯有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在訴說著科技的力量。在這里,AI“化驗員”真正實現了從樣品分液、前處理、檢測、清洗全鏈條無人化操作。這個智能實驗室,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傳統水質檢測新模式。
破局:從“人盯數據”到“算法值守”
傳統水質檢測是一項高度依賴人力的工作。多人協作、手動操作、漫長等待,單次分析往往需要耗費5個小時。而如今,排水公司打造的智能實驗室通過五大核心單元,實現了全流程無人化操作。
智能分樣單元堪稱實驗室的“智能管家”,機械臂如同訓練有素的流水線工人,可以批量完成掃碼、分揀、開蓋、精準分裝樣品等基礎操作。
自動分析單元是實驗室的“超級質檢員”,可同時對總磷、總氮、COD等關鍵指標進行檢測,誤差嚴格控制在±2%以內。
云端數據處理平臺像永不離線的“數字哨兵”,檢測結果實時上傳,為水環境治理提供“動態標尺”。
如今,實驗室日處理樣品量躍升至100個,效率提升200%,“算法值守”讓水質檢測邁入智能時代。
硬核:流水線上的“環保大腦”
全自動水質檢測實驗室按照國標檢測方法,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技術、物聯網技術,將智能化設備和智慧化管理系統與水質檢測技術強強聯合,形成智慧化、全自動運作的水質檢測、分析、管理系統,實現高精準、高效率、高保障的24小時水質檢測,打造環境檢測的“環保大腦”,為城市水環境治理筑牢科技防線,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的“智能尖兵”。
展望:無人實驗室,讓環境治理更“智能”
排水公司正以這座智能實驗室為起點,探索“智能+環境檢測”的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全自動水質實驗室向更廣范圍、更深層面拓展,加強公司水質檢測分析現代化能力建設,助力公司向“資源化、能源化、低碳化、智慧化”轉型。
從機械臂的精準操作,到 AI 算法的智能分析,再到云端數據的實時賦能,全自動水質檢測實驗室正在重新定義環境監測的邊界。
在科技力量的持續賦能下,未來的環境治理將更加智能、高效,讓城市水環境治理真正插上科技的翅膀,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動能。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