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政府今天宣布,依靠凈水、調水、引流、增雨等科技手段,因藍藻暴發引起的自來水污染已經得到初步控制,兩大水廠的出廠水質已經基本達標。(6月2日《新聞聯播》)
從5月29日開始,江蘇省無錫市城區大批市民家中的自來水水質突然發生變化,并伴有難聞的氣味,無法正常飲用,市民紛紛搶購純凈水和面包,整個無錫籠罩在水污染危機的巨大陰影之中。事件發生后,盡管無錫市政府立即啟動公共危機應對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證了居民有干凈的水喝,純凈水供應基本正常。可事件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響是巨大的。
水質惡化源于太湖藍藻暴發。藍藻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藻類植物,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夏季有些藍藻會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并產生一些毒素,加劇水質惡化,對魚類等水生動物,以及人、畜均有很大危害。太湖近年每年都會發生藍藻暴發,只是今年暴發得更早、更兇猛。
藍藻暴發是太湖向人類的“示威”,是對人類污染太湖水行為的“忍無可忍”。二十多年前,一曲《太湖美》流傳,“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令人心醉。可如今的太湖水早已無復舊時容顏,太湖更像一個工業和生活污水的貯存池。更讓人憂慮的是,一邊在治理,一邊工業和生活污水仍在源源不斷地流進太湖。如果不切斷太湖的污染源,治理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污染的速度。
雖然無錫是這次藍藻暴發的最大受害者,可太湖的污染不是無錫自己造成的,污染也不是無錫自己能治理得了的。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流域總面積36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公里。流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流域內鄉鎮工業相當發達,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占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
這一實際決定了太湖污染治理從一開始就是個大難題,今年的藍藻暴發,說明各地的污染治理缺乏統一的行動,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2005年,太湖一期治理工程落下帷幕,總共投資約人民幣100億元,可要徹底治理太湖的污染還需要巨大的投入。更為緊迫的是,如果只對癥治療,不出重拳以釜底抽薪,太湖污染還會繼續加重,前期治理的投入也會打了水漂。
藍藻暴發,無錫飲水危機,我們應該想到,這種災難,今天能發生在無錫,如果環境繼續惡化,明天它就能發生在其它城市。
[作者:張鐵鷹]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