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促進節能減排目標實現
記者 李金玲 報道
9月23日,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能源投資網主辦的“金融產業促進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楊朝飛在會上指出,要加強銀行業的社會責任,建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金融體系,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讓投融資活動自始至終體現環境保護的要求。
專家表示,今后要逐步建立綠色信貸的體系,亟須建立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交換機制。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現在已經成為國際的一個趨勢。
據《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了解,近年來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許多的國際銀行,都已經把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特別是環境的因素,納入貸款、投資和風險評估的程序。世界銀行通過改革、貸款的方針,使貸款的項目更加符合保護環境的要求。
早在2005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提出,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批地,停信貸,不辦理工商登記或者依法取締。
此外,在今年國務院印發的節能減排綜合方案中提出,要求金融部門要制定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
今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擴張。緩解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因此,運用經濟手段,控制污染企業的信貸是大勢所趨。
據了解,環保部門這幾年加大執法力度之后,我國的金融風險明顯增加。
據一個省的統計,他們關閉了一批違法排污企業,已經對金融業產生了影響。僅對焦碳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就增加了28%。某省的農業信用聯合社新增23億不良貸款。
楊朝飛表示,今年1月份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共同開始調研。7月份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這個文件發出來之后,在媒體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銀監會這次的加盟,首先是可以監督金融業執行國家環保政策,控制污染企業貸款的情況,第二是調查企業環境問題不良貸款,三是可以查處商業銀行違規向違反環境污染項目的貸款行為。
銀行積極響應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調查了解到,現在一批商業銀行也紛紛出臺政策,貫徹國務院的節能減排的精神。
楊朝飛介紹:“環保部門與金融部門已初步建立了信息溝通的機制。今年我們將15000多條企業環境違法信息,輸入了印痕的信息數據庫,向金融機構提供查詢服務,一些商業銀行也通過查詢征信系統,向一些違法的企業拒絕貸款。”
記者從國家環保總局了解到,環保與金融合作初見成效。經濟增長沒有因為加大執法力度而降下來。
楊朝飛表示,對于山西省的調查,他們停貸治污以來全省關停了1200多個違法企業和設施,節省電力約10億度,節省運力3000萬噸煤,減少銀行的信貸損失約23億元,全省的經濟增長速度是11.5%。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削減了3.56%,COD的排放量削減了2.77%,11個城市二級以上的天數增長了8.7%。所以環境的效益和經濟發展取得了共贏。
亟須建立交換信息機制
與會專家一致表示,今后要逐步建立綠色信貸的體系,亟須建立交換信息的機制。
傳統的金融和綠色的金融,它的差異就是傳統金融更加強調的是贏利、資金的安全和流動。它的特點就是經濟利益是壓倒一切。綠色金融除了贏利以外,它更加注重強調企業的聲譽、社會責任、和長遠的環境利益。
楊朝飛說:“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是要建立交換信息的機制,如何把環保部門掌握的信息,很快地通知銀行。第二是對污染企業的判斷,比如北京的某垃圾焚燒項目和廈門的PX化工項目,即使環保通過了審查,但最后由于群眾反對,還是推遲了,所以對一些銀行還是造成了損失。第三是地區之間的監管差距,有一些地區監管的嚴,有一些污染項目在往監管松的地區轉移。最后一點是要排除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特別是地方性的一些措施。”
“此外,金融機構要建立一系列的辦法與激勵機制。”楊朝飛說:“節能減排的稅收優惠,政策性的貸款,環境補償基金,環境保險違規罰款等等。對嚴重污染者要予以重罰,直至傾家蕩產無法生存。對嚴格執行節能減排的楷模要予以重獎,對于不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企業不予以融資。對于太陽能、風力發電,金融機構要予以大力支持,給予政策性的扶持。要高度重視西部能源地區開發,要加深環境的影響。要充分提高環境補償標準,加強西部地區的環境建設,避免造成資源輸往東部,污染留在西部的局面。東部地區購買配額,西部地區利用配額所得到的資金用于當地的環境建設。”
“最后,要加強節能減排的監管。包括節能減排融資的監管。一是建立統一能源環保監控網絡,對統一的能源生產與消費、污染排放情況進行全天候的監控,以獲取真實數據。還有一個是抓取違規獎勵先進。還有一個是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建立全合作的投資系統,土地、環保和節能的條件,以企業節能環保的情況,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投融資信息共享。禁止投資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污染項目的運作。”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