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機制
建立和完善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機制
肖傳成 大連市城市供水管理處
摘 要 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水資源安全屬于資源和經濟安全。大連市是一座資源性缺水城市,同時水環境也面臨著污染加劇的嚴峻形勢。隨著“大大連”建設和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部署的全面實施,水資源安全供給問題日漸突出。建立和完善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機制,就是要結合大連實際,在現狀保障機制基礎上通過采取法律的、制度的、經濟的、技術的和行政的等多種應對措施,全方位保障水資源的安全供給。
關鍵詞 水資源 安全供給 機制建設
一、水資源安全供給問題的提出
國家資源安全戰略的概念是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傳統意義上的安全主要是指軍事安全或國防安全。與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概念不同,非傳統意義上的安全則主要包括環境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資源安全等。進入新世紀,非傳統意義上的安全問題與日俱增,且已被愈來愈多的國家政府所關注。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水資源安全問題屬于資源和經濟安全范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劇增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各種突發事件發生發展出現新的態勢,水資源安全面臨新的威脅(一方面是進一步加重的城市用水負荷,另一方面是人為水污染的加劇),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問題日漸突出。
城市水資源的安全供給關乎城市招商引資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乎城市人民生活和城市對外形象。因此,關注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問題,建立和完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保障機制,妥善解決城市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具體來說,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水資源數量供給上的安全,即要求水量充足,滿足城市用水需求;二是水資源質量供給上的安全,即要求水質良好,滿足衛生健康標準。
二、重新認識水資源安全供給問題
大連是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量不及全國的1/4,水荒對我們來說還是并不遙遠的記憶。因此,以往我們談及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問題,常常是指水資源數量上的供給安全,從而忽略了水資源質量上的供給安全。實際上,水資源的數量供給安全和質量供給安全,如同飛鳥之兩翼、車輛之兩輪,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頗。因飲用水源被污染而引起傳染性疾病大流行的事例在歷史上已多有記載。如公元1854年在英國倫敦,因生活用井水資源污染造成霍亂在全城大流行,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剛剛結束的“全國節約用水確保城市安全供水”電視電話會議,也再一次強調要加強城市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環境,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和保障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應該說,近年來大連市結合本地區實際,在水資源管理體制上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為確保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可持續利用作了大量工作,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水務一體化、水資源統一管理、水資源優化配置,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說目前在礦泉水和地熱水的管理權屬上有關部門間還存在爭議;城市區地下水資源管理還未完全實現“一龍治水”。另外,限于我國現行法律和政府職能分工,當前還存在著水源工程設施管理與水質管理、水污染防治相分離、水量調度與水質管理相分離的情況,也就是說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工作涉及水利、環保、衛生、國土資源、市政建設等多個部門,因此,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問題也就跟這些政府部門的決策管理休戚相關。如何在現行的國家法律法規框架下,改革和理順管理體制,減少政府相關部門間職能重疊和扯皮現象,使這些部門對水資源安全供給的管理形成合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從而確保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就顯得尤為重要,探索和創新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機制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把鑰匙。
三、構建全方位的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新機制
所謂全方位,是指在水資源數量安全供給和質量安全供給兩方面的保障機制建設上都要體現多視角、系統性、綜合性的思想。之所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機制,則是因為我們的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進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一些保障措施,并落實了責任制。如特大旱情時城市供水短缺緊急調度預案、重大洪澇災害中水庫險情的應急處理預案等。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構建全方位的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新機制,首先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解決城市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并非危言聳聽,這既是我市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可想而知,如果有一天水資源枯竭或水質惡化,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因此,我們的政府相關部門應顧全水資源安全供給這個大局,拋棄本位主義,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確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把解決城市水資源的安全供給問題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
構建全方位的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新機制,要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的原則。在開源方面,搞好“引大伙房水入連”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大洋河引水工程,全面開展集雨工程建設,擴大海水利用領域,進一步提高城市污水資源化水平,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修建地下水庫;節約用水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應當把節約用水當作一場革命,下大氣力抓緊抓好。相關部門要重視發揮公眾在節約用水方面的積極性,按照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要求,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引導全體市民樹立全面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轉變落后的用水觀念和用水習慣,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確保水質優良,實現安全供給,堅決治理水污染、搞好水環境的保護是關鍵。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加強對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建設污水和中水處理設施,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的達標排放乃至零排放。
構建全方位的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新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心環節是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運轉協調的保障體系,包括組織領導體系、法律法規體系、信息采集和發布體系、財力物力籌集與調度體系、科研開發與應用體系,專業人員隊伍培訓體系等。這個新機制同時還要能夠完全適應當前突發性公共事件頻發的特點,做到“平戰”皆能從容應對。
1、組織領導體系。要使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工作有關的水利、環保、衛生、國土資源、市政建設等部門都參與到這個保障體系中來,明確責任,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令行禁止。
2、法律法規體系。要按照水資源安全供給的要求,在新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框架下,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用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證水資源安全供給機制的正常運行。
3、信息采集和發布體系。信息的可靠性、及時性與透明度在水資源安全供給中占用極其重要的地位。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主要是指應當建立政府主導的信息統計報告制度和發布制度,建立準確、及時、公開透明的信息溝通渠道,避免或減少謠言傳播帶來的社會恐慌,維護政府在民眾中的良好形象。目前已經建立的一些信息溝通制度就很有借鑒意義:如水資源公報、供水水源地水質公報等。
4、財力物力籌集與調度體系。水資源的安全供給要求必須要有一定的財力和物力做支撐。政府可以建立相應的專項基金儲備制度,或通過相關部門向社會籌集和接受社會捐贈,要嚴格基金管理,實行專款專用。確保關鍵時刻資金充足,物資保障有力。
5、科研開發與應用體系。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大對科技的投入。要組織或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科技攻關,將科學技術利用貫穿新機制的各個環節,貫穿在水資源的開發、管理和保護的各個領域,用科學技術的新理論、新方法,解決水資源安全供給方面的難題。
6、專業人員隊伍培訓體系。水資源安全供給的重要性決定了掌管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始終要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思想,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警惕。特別是在危機時刻能夠堅定沉著,臨危不亂,多謀善斷,科學決策。因此,加強對專業人員隊伍的系統培訓至關重要。
四、結束語
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突如其來和傳播蔓延,迫使我國重新構建傳染病預防控制系統。有鑒于此,我們要居安思危,盡快構建全方位的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新機制,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水資源的安全優質供給,確保大連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夏軍等編.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問題研究與實踐.武漢:武漢測繪大學出版社,1999.
[2]、陳雪萍著.加強水資源保護,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人民珠江,1998(2).
[3]、劉樹坤.困擾我國城市發展的水問題,科技導報,1994(3).
[4]、王兆馨主編.中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5]、葉錦昭等,世界水資源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