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原文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規模518萬噸/年。但如今“‘十二五’已經過半”,污泥處理處置的進程卻沒有如預期般進行,穩定化處理仍然不足,多數技術路線仍然存在爭議,已經投產的項目也被多方質疑,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9月13日,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凱軍,在“2013(第五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以《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政策與技術的發展與瓶頸》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或許可以從中找到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的癥結所在。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凱軍進行主題發言
政策基本明晰 兩點爭議懸而未決
從2000年到2002年兩個對污泥產業極為重要的文件先后發布,分別是《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 ,之后的幾年間又有十余部有關污泥的政策、文件、標準、技術指南陸續發布。王凱軍認為,我國有關污泥技術指南、標準已經基本健全,明確了污泥處理處置要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為目標,最終將處理后的污泥棄置于自然環境中或進行再利用,達到長期穩定并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消納的目標。不過王凱軍也指出,在技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爭論。
第一,污泥農用及土地利用問題。由于污泥農用涉及環保部、建設部、農業部,三個主管部門觀點不同,因而目前現行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王凱軍介紹,在農用和土地利用問題上,為兼顧各方關切的問題,規定鼓勵除農用外的污泥土地利用,限制的污泥農用。
第二,關于與煤摻燒相關政策的問題。王凱軍介紹,污泥有關技術政策和最佳可行技術里頭也講鼓勵進行協同焚燒,這造成很多的爭論,特個別是有關部委提出生活垃圾含污泥焚燒可以適用補貼政策后,很多單位因此搞污泥發電,這引起了業界很大的爭論。
厭氧消化需要充分進行市場化
厭氧消化作為世界公認的優秀技術,在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行業內卻一直推廣不力,對于其中原因王凱軍也進行了分析與介紹。污泥厭氧消化并不是什么新技術,已有百年歷史,粗略統計全世界有10萬座以上的污水處理廠使用該技術處理污泥。王凱軍介紹,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厭氧消化的技術,大型消化池、卵形消化池技術已普遍使用,上海白龍港、武漢金晶潭均是亞洲最大項目(單體) ,另外高濃度厭氧發酵、新材料(設備)應用和水熱等技術要求高的技術均已掌握。
不過在技術已經基本掌握的情況下,市政污泥處理領域的厭氧消化技術相對落后卻是不爭的事實。王凱軍表示,運行穩定性差、項目管理水平低是市政污泥消化項目的現狀。他指出,若想走出這一瓶頸,實現社會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才能拉動厭氧消化技術在污泥處理領域的發展。
污泥堆肥技術路線須要考慮物流鏈
回歸土地已是業界公認的污泥的最終去處,因而污泥堆肥(農用)是不可回避的技術路線,但究竟如何將“堆出來的肥”送回土地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式。王凱軍表示,對于污泥農用的方式,我國不可盲目學習歐美,美國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是900畝,我國大約是4.5畝,農耕方式完全不同,污泥肥的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個物流鏈,包含污泥的儲存、中轉、分散等過程,如果沒有這個物流鏈,污泥土地利用是一句空話。
另外針對污泥肥的推廣,王凱軍認為應當通過政府的采購推動產業的形成,通過制定一些供給型政策拉動污泥肥的市場需求。
最后王凱軍總結道,污泥處理處置問題長期以來是政府職能部門和技術界集體缺位和失職造成的,必須把污泥處理處置作為污水處理的必備環節;另外還要加強標準的可操作性,讓污泥穩定化考核簡單化;最后還要避免市場的“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不要把污泥高干脫水作為最終的處置手段。
編輯:羅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