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笆濉睍r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廣西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依然大,預計分別為 16.57 萬噸、1.46 萬噸、8.27 萬噸和 8.63 萬噸,城鎮生活污染源、移動污染源等成為新增污染排放的主要來源。隨著污染減排工作的不斷推進,廣西的工業減排空間逐步變小,減排潛力收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滯后,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短期內難以消化;規?;笄蒺B殖糞污綜合利用技術方法較為粗放、單一,治理設施運行監管有待加強,缺乏深度治理,減排工作推進難度大;部門間協調機制亟待完善,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和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環境風險、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污染隱患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城市水源單一,備用水源/應急水源建設滯后。網箱養殖等造成的內源污染已成為部分湖庫和水源地主要污染問題。大多數工業園區環?;A設施建設滯后,一些已建成的園區污水處理廠無法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園區規劃環評執行力度偏弱,園區環境監管能力較薄弱,環境風險防控壓力依然較大。歷史遺留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歷史遺留尾礦庫多、治理難度大,涉重行業和排放地區相對集中。廣西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全區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需求;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有待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治理與國家要求有一定差距;企業違規建設和生產、違法排污的問題尚未得到完全遏制。
山水林田湖缺乏統籌保護。滇桂黔石漠化片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區相互重疊,區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巖溶石漠化土地分布廣、程度深,巖溶土地面積 833 萬公頃,占廣西土地總面積 35%,其中重度及以上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 13%,植被恢復有待加強。各項開發利用活動改變了水生生境,造成生境破碎化、阻隔魚類洄游通道、生境萎縮等問題,使得區內生物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森林結構單一、森林質量不高、森林生態效益有待提高,生態屏障有待進一步加強。全區違法侵占林地、農田頻繁,占優補劣問題仍然存在,耕地資源減少不可逆轉,人增地減的矛盾更加突出。濕地公園建設剛剛起步,濕地保護任務艱巨。紅樹林、珊瑚礁、海草、濱海濕地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威脅,海草床生態系統處于退化狀態,海洋自凈能力下降。部分區域紫莖澤蘭、互花米草、紅火蟻等外來生物危害嚴重。
生態產品供給不足。森林、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供給和生態公共服務能力,與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身邊增綠、社區休憩、森林康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體驗設施缺乏,森林濕地難以感知,生態資源還未有效轉化為優質的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生態服務價值未充分顯化和量化。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有待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環境治理難度較大,環境污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威脅。
環境監管能力亟待加強。廣西環境監管能力依然薄弱,執法隊伍建設水平與全國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不足,隊伍建設激勵穩定機制仍不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難以適應環境保護新形勢的要求。核與輻射、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監管能力建設起步較晚,急需加強;環境應急管理精細化程度不高,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仍需加強;新的環境技術和手段應用不夠,不能有效支撐監管的需要。
管理制度機制不完善。有利于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些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滯后,績效考評、政績考核機制有待完善,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措施辦法落實不夠到位,督政力度還需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環保督察巡視等制度急需落地,自治區級以下環境保護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待推進。生態補償制度不夠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環保投融資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尚未真正形成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機制;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初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進一步探索,市場化排污權交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平臺。
第二章 “十三五”發展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廣西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履行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開放帶動、雙核驅動、綠色發展四大戰略,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農村全面脫貧三大攻堅戰的關鍵階段。廣西經濟發展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任務繁重,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生態安全責任重大,環境管理制度改革任務緊迫,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重大機遇
一、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建設美麗中國,提出“綠色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將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在總體發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國家修訂環境保護法,發布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6”總體方案等,充分顯示了國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抓手,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中央明確賦予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三大定位”新使命,將為廣西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新的契機,注入新的活力;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桂林國家旅游勝地實現國家戰略全覆蓋,將為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創造更加有利條件。
二、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前景更加廣闊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生態立區、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以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為主線,努力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廣西生態經濟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明確提出到 2020 年要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壯大、資源環境約束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三大目標,突出抓好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生態城鄉建設四大任務,全力打造全國生態經濟發展強區,堅持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綠色發展藍圖正在為廣西提供更健康和持續的發展動力,生態環境保護將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呈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