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危險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啟動危廢、污泥刷卡轉運工作。穩步推進輻射監管工作。辦理環境信訪81876件,妥善處置了一批重點敏感信訪。完成環境應急管理“三網一庫”建設,妥善處置了2011年新安江苯酚泄漏、苕溪異味、2013年自來水異味、2014年桐廬四氯乙烷泄漏等突發環境事件90起。
嚴格環境執法,打造“環境監管最嚴格城市”,全力以赴保障環境安全。通過交叉執法、告知執法、即時執法、公開執法、上下聯動執法、有獎舉報執法、在線監測執法、邀請信訪投訴人聯動執法等八大手段強化環保執法,適時開展各類專項執法檢查。出臺了“5最20條”意見,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4882個,處罰金額28143萬元,其中移送公安部門案件115個,實施行政拘留212人。
二、“十三五”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世界名城建設的攻堅階段,是我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杭州”和加快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法治建設的重要時期。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快速發展,外部環境壓力和內部轉型需求都對我市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既面臨著嚴峻挑戰,同時也又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國際層面看,在全球一體化發展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國際競爭已經從經濟、技術領域延伸到生態環境領域,綠色低碳已成為各國、各地博弈的籌碼。同時,以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和科技變革方興未艾,綠色、循環、低碳正成為新的發展趨向,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把環境保護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綠色開放的環境文化和創新高效的環境技術引領將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倫敦、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和轉型經歷已證明了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
從國家層面看,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藍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國家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密集推出一系列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作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大目標之一,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大氣(氣十條)、水(水十條)、土壤(土十條)治理計劃已相繼出臺,體現了環境綜合治理的決心和力度;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的新機制體現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新《環境保護法》出臺和“兩高”司法解釋等進一步加大了違法責任追究和懲治力度;另外,環境績效將納入政績考核,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強化,環境標準化步伐加快。這些舉措將對杭州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和全社會共同行動大格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本市層面看,杭州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時期邁進,粗放型發展的城市化中期向內涵型發展的城市化后期過渡的時期,正是“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地區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門檻、成功承辦G20杭州峰會的新起點上,迎來承辦2022年亞運會、建設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大歷史機遇,城市建設進入加速時期。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新一輪全國性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將加快推動形成區域生態共同體。隨著“五水共治”“五氣共治”等重大戰略的深入推進,環境質量總體上處于不斷向好態勢。但中高速水平的經濟增速和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資源能源消耗仍將繼續保持增長,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污染問題短期內仍難有根本改變,環境保護的壓力仍然較大。特別是最近一段時期,社會各界對PM2.5、霧霾污染、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河道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關注,老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訴求也逐漸高漲。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既是本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今后一段時期本市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問題瓶頸分析
(一)環境質量不容樂觀,與國家標準和市民期盼差距較大。
以PM2.5、水污染為代表的復合型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重污染天氣呈現常態化,酸雨率仍居高不下,2015年,市區仍有123天空氣質量超標,市區PM2.5年平均濃度57?g/m3,距離國家年均限值35?g/m3的標準還任重道遠。全市仍有部分地表水斷面達不到功能目標要求,京杭運河、錢塘江等水系局部河段仍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部分平原河網污染仍然嚴重,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仍為極差。全市47個市控以上斷面,仍有7個斷面未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仍有3個斷面為劣Ⅴ類。土壤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重金屬、化學持久性有機物等新型污染日益顯現。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與需求仍不匹配,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總體不高。生態用地保護和生態空間建設難度很大,生態用地比例逼近底線。總體上,城市生態環境現狀不容樂觀,加之全社會對環境問題更加關注,生態環境質量與國家標準、市民期盼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二)發展方式有待轉變,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須調整優化。
當前,我市城市人口總量快速增加,產業經濟仍保持較快發展,資源消耗總量、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土地排放強度仍處于較高水平。蕭山印染化工、富陽造紙行業、蕭山及大江東畜禽養殖、下沙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結構性、行業性污染問題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轉變,須進一步深化行業區域專項整治,提升污染防控水平,緩解產業結構給環保帶來的嚴峻壓力。同時,能源、產業等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矛盾更加凸顯。建設用地比例和開發強度遠超過國內同等城市,土地利用效能偏低,“三高一低”中小污染企業依然大量存在。僅靠末端污染治理和執法監管難以根本解決,必須在加快優化結構布局和推進發展轉型上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下狠功夫。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