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網是配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過高的管網漏損率不僅浪費水資源,還會加劇供求矛盾,增加供水能耗,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對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的合理分析、準確評價、經濟的控制管網的漏損水平是我國供水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供水管網是配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過高的管網漏損率不僅浪費水資源,還會加劇供求矛盾,增加供水能耗,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對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的合理分析、準確評價、經濟的控制管網的漏損水平是我國供水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6月22日,在2017(第二屆)供水高峰論壇中,珠海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供水事業部總經理王杭州、紹興自來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國華、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忠、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事業部副總經理尹今霖、深圳市拓安信計控儀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星、寧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兼浙江省水表研究院院長姚靈、匯中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建國就“供水產銷差”話題展開探討。
國內外漏損率數據對比
產銷差的概念在1998年被提出,到2002年,《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提出將漏損率作為產銷差的指標之一來評價;至2010年,《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指出漏損率與水價成本掛鉤,使行業對其逐漸重視;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管網漏損率需要控制在國家標準之內; 2014年,《進一步加強城市節水工作的通知》要求漏損率達到12%。到2015年,供水漏損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水十條中提出“到2020年供水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的目標,行業企業面臨較大的考核壓力,尤其是將二次供水算入以后,漏損率非常高,且解決難度較大。
珠海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供水事業部總經理 王杭州
王杭州介紹,目前,全國654個城市平均管網漏損率超過15%,最高達到70%以上,尤其農村更加嚴重,總體距當前國家基本漏損考核指標12%及發達國家6-8%還有較大的差距,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工作任重道遠。與此同時,各地區上報的數據明顯偏小,無法完全反應真實情況。
對比國外的漏損率,可以看到歐洲國家整體上比國內的漏損率低,平均值為13.3%,但也有發達國家比中國漏損率數據高。英國漏損率最高,為18.69%;瑞士最低,達4.9%。亞洲地區漏損率較高,平均值為23.4%;澳門做得最好,僅8.4%。總體可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與其經濟實力、重視程度和技術水平密切相關。
在漏損率之外,單位管長漏損量也是供水管網漏損情況的一種計量方式。數據顯示,我國單位管長漏損量為歐洲發達國家的3倍多,是各國平均值的2.47倍。
漏損率影響因素及控制技術發展
漏損的原因有管道材質、借口因素、水錘、溫度的變化、腐蝕、施工等多種影響因素。國外的漏損控制技術主要以改進漏損檢測技術與設備、完善漏損控制理論和方法、研究漏損控制模型三方面為支撐,通過合理設計管網、加強施工管理、優化管網運行、加強管網維護,在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我國供水檢漏的工作做得較早,上海在1911年就成立了檢漏隊伍做漏控的工作。漏損控制技術主要可分為物理漏損控制及賬面漏損控制兩類。物理漏損控制是指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整合現有的各種系統,如SCADA、GIS、營銷系統、DMA、水力模型、熱線系統等,對漏損和爆管進行預測、分析是控制物理漏損的有效途徑。賬面漏損控制技術是指以水表管理為主,通過計量評估,選用合適的水表,再輔以抄表、稽查等手段降低賬面漏損。
漏損率是否越低越好?
經濟漏損水平的確定,是不是越低越好?王杭州認為并非如此。一方面,供水企業應按照為漏損控制所得的經濟效益等于或稍大于投入的費用的原則來確定合理的漏損水平。當漏損率較高時,漏損點較多,較大的漏水點也較多,此時花少量的人力和資金便可以找出較多的漏水點,降低較多的漏水量,這時漏損控制的效益就比較大;當漏損率較低時,較大的漏水點也很少,這時要花費較多的人力和資金才能找到較少的漏水點,降低較少的漏水量,漏損控制的經濟效益很低,甚至得不償失,因此對漏損率進行經濟分析是必要的,應該允許供水管網的合理的漏損率。
王杭州解釋,經濟漏損率其實是個動態的概念,不同的供水企業有不同的經濟漏損率,即使同一個供水企業,由于制水成本、運行費用的變化及控漏技術的發展,經濟漏損率也在不斷變化。國際水協還有一個專用的推導公式:供水系統漏損指數(ILI)=實際漏損水量 / 基底(不可避免)損失水量。因此,王杭州認為,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或許有待探討:“控漏市場價值應對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而非簡單地按照產銷差水量或漏損水量乘以水價進行計算。建議各地供水企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經濟漏損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