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 新聞 > 正文

論“要我環保”和“我要環保”

時間:2017-11-21 10:34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夏天明

評論(

環保沖擊實體經濟是個偽命題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益浮出水面。環保理念雖然由來已久,但并未真正深入每人之心。環保問責之嚴厲大超預期,到“十九大”前,中央環保督察已實現全國31個省市的全覆蓋,問責人數超過1.7萬。似乎在不知不覺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已經成了社會發展的最大矛盾,環境保護的工作似乎已經成為了阻礙中國高速發展、追趕世界腳步的巨大絆腳石,許多人怨聲載道,這是典型的“要我環保”者的心態。

舍弗勒大中華區9月14日致函上海市有關部門,稱其原材料供應商上海界龍金屬拉絲有限公司因環保問題將被關停,公司面臨供貨危機,并稱“此問題將會導致49家車企,200多款汽車或因此停產三個月,會造成3000億元的產值損失”。德國企業舍弗勒集團大中華區希望上海有關部門“網開一面”的求助信引起多方關注,一周之內環保部與新華社連發三文強烈批駁,新華社發文“環保沖擊實體經濟”是個偽命題,發展是硬道理,但置環境于不顧地“硬發展”就沒道理。在紛繁復雜的利益訴求面前,地方政府需要保持應有的定力,擠掉粗放發展的水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深入開展環保工作,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實績,去擊破環保沖擊實體經濟的偽命題。”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第七屆環境與發展論壇上做“當前環保科技形勢及十二五環保科技發展思路”的報告中指出,“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實施全過程控制之后,SO2排放量逐年穩步下降。1975~1996年,日本的GDP翻了一番,其SO2排放量反而下降了160萬噸,在這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最大。1996年,日本SO2減排量中,末端治理貢獻率為8%,結構調整貢獻率為26%,技術進步貢獻率為66%。” 環保沖擊實體經濟偽命題不攻自破。

完成“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心態轉變,主動出擊才是制勝法寶

反觀歐洲產業發展歷史,歐洲與美國在上世紀50~90年代經歷了慘痛的環境問題教訓,在期間歐洲與美國一直在摸索最適合人類的發展模式。在2008年之后,歐盟委員會提出“新工業革命”的說法,提出“綠色能源、清潔運輸、新生產技術、新型材料以及智能通訊系統”將會引領工業產業的變革,并最終改變世界工業版圖。近年來,歐盟委員會再一次深化強調綠色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產業轉型四大支柱與六大優先領域,這六大優先領域均與節能環保有關,總的來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應該以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為現階段最適合的發展通路。

1.png

圖1 歐洲產業發展時間索

以工業為例,從2015年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后,已正式拉開大幕。從上圖可以看出,“壓減過剩產能”過程對GDP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工業PPI指數影響尤為明顯,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在2014~2016年得到深入實施,在去除“地條鋼”、“僵尸產能”等低端產能之后,產業集中度得到大幅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2.png

圖2 近三年鋼鐵工業PPI走勢

對于政府來說,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無疑會大幅增強環境管理政策的落實水平,降低環境監管難度,以環境質量為抓手的工作方式也會抓在實處。

對于工業企業來說,當前環保壓力空前,作為排放大戶的工業企業來說,如何在穩定的生產與日益收緊的排放標準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經歷了如此嚴苛的環境管理模式之后,很多優秀工業企業已經認識到“藍天保衛戰”正在向“藍天生死戰”轉變,明白了“藍天白云不重現,環保督查不間斷”的以環境質量為最終考核指標的環境管理政策,認識到了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心態轉變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不要把環保當做一個負擔來看,它是一次行業大洗牌的重要抓手,是優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在筆者前期對某鋼鐵重鎮的實地調研情況來看,管理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一般環保水平都相對較高;環保水平與經濟效益看上去存在顯性矛盾,但在內在卻是高度正相關的。

而對于環保企業來說,工業企業受市場波動影響下的不穩定的支付能力、工業企業復雜的生產流程、繁多的產排污節點令諸多環保治理企業望而卻步,環境保護技術的進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支付能力的提升是工業綠色化轉型的良性訊號,此時就需要一個溝通無阻、相互交流的科技服務平臺真正的鏈接供需兩側,互助互惠,實現雙贏。

借力環保產業,實現變道超車

工業企業的轉型向來伴隨著痛苦與迷茫,但是每一次轉型成功的企業,都會出現新的躍遷與騰飛。在多輪“去產能”后,工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工業企業的支付能力得到保證,此時應充分運用第三方智庫的平臺資源,做好頂層設計,有目的、有通道的規劃好企業發展戰略;積極調動“綠色金融”的力量,為轉型的重擔減負;同時著手布局發展新的綠色產業,如清潔生產產業、綠色服務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以工業綠色化轉型為契機,借力環保產業,實現變道超車。


編輯:李艷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m.fun2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