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時間:2020-06-11 11:01

來源:發改委

評論(0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全面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奠定堅實生態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避免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過多干預。

  ——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著眼于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質量,聚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陸海 10 統籌,妥善處理保護和發展、整體和重點、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

  ——堅持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以生態本底和自然稟賦為基礎,關注生態質量提升和生態風險應對,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

  ——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堅持依法治理,深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改革,釋放政策紅利,拓寬投融資渠道,創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效機制。

  三、規劃目標

  到 2035 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森林覆蓋率達到 26%,森林蓄積量達到 210 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保有量穩定在 2 億公頃左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 60%;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 11 濕地保護率提高到 60%;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 5640 萬公頃,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態惡化的狀況得到全面扭轉,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于 3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 18%以上,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要立足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準確聚焦重點問題,明確階段目標任務,科學把握重大工程推進節奏和實施力度,促進形成可持續的長效建管機制。2020 年底前,由相關部門依據本《規劃》編制各項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詳見附件,重要政策、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按規定程序報批),與本規劃形成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1+N”規劃體系;2021 —2025 年,著重抓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解決一批重點區域的核心生態問題;2026—2035 年,各項重大工程全面實施,為建設美麗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生態基礎。

第三章

總體布局

  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在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并與相關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銜接的基礎上,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重點區域。

  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

  本區域位于我國西南部,涉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新疆等 6 個省(區),含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若爾蓋草原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等 7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和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寶庫,是我國乃至全球維持氣候穩定的“生態源”和“氣候源”。

  (一)自然生態狀況。本區域地貌以高原為主,海拔多在 13 3000 米以上,屬于青藏高寒氣候,年均降水量大多在 400 毫米以下,受地勢結構和大氣環流特點的制約,自東南向西北水熱條件呈現由暖濕向寒旱過渡的特征。區域內土壤以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漠土為主,植被屬高寒荒漠區、高寒草甸和草原區類型,且自東向西呈現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帶性變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地區和河流發育最多的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濕地面積約為 1800 萬公頃,占全國的 1/3。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羌塘—三江源、岷山、喜馬拉雅東南部等區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特有種子植物 3760 余種、脊椎動物 280 余種,珍稀瀕危高等植物 300 余種,珍稀瀕危動物 120 余種。

  (二)主要生態問題。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本區域面臨冰川消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樣性受損等生態問題,高原生態系統不穩定。主要表現在,本區超過 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問題,西藏和青海黑土灘型草原面積達 1100 萬公頃,草原鼠害嚴重;在強盛風力和氣候干旱共同作用下,土地沙化加劇,西藏和青海沙化土地面積合計 3412 萬公頃,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 19.78%;區內水土流失面積約 2590 萬公頃。

1234567...8

編輯:趙利偉

1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1人參與 | 0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m.fun2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