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7日,2021(第十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在上海召開,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農村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所長、浙江雙良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教授在論壇上就“鄉村振興與碳中和背景下農村環境生態化微循環模式探索”一題進行分享,并介紹了雙良商達關于“十四五”農村污水治理的新思考。
9月16日-17日,2021(第十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在上海召開,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農村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所長、浙江雙良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教授在論壇上就“鄉村振興與碳中和背景下農村環境生態化微循環模式探索”一題進行分享,并介紹了雙良商達關于“十四五”農村污水治理的新思考。
鄭展望
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通過“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等方面的探索創新,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操作的經驗做法。
農村污水治理行業面臨新需求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村富全面體現。
“3060碳中和目標”被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并被首次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紅在全國兩會上提到,若在建立碳市場的基礎上,出售鄉村碳匯產品,可以開拓出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
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的示范區,在鄉村振興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背景下,作為農村污水分散式治理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雙良商達對農村污水治理進行了全新的思考與探索,在鄉村振興與碳中和背景下,農村污水治理也有了新的需求:
1、綠色低碳,農村污水綠色低碳主要包含采用低碳工藝、低能耗設備、實施低碳運行以及資源化利用等幾個方面。
2、循環利用,循環利用不是簡單的一排了之,需要有噴灌設施、種植面積等要求。對于北方缺水地區循環利用重點可以實現水循環,南方地區實現氮、磷循環,對于高要求排放地區來說,還可實現零排放。
3、生態環境資源產業化,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產業振興,難點在于農民增收。因此,農村污水治理要更好和鄉村生態環境資源開發相結合,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
針對農村污水治理的三點需求,鄭展望提到,需要在新的綠色低碳產品化開發升級過程中嵌入實現,因為產品化和方案化是相輔相成的。
面對新需求,農村污水治理行業有新模式應對
面對農村污水治理新的需求,雙良商達提出新模式——生態化微循環模式,即水循環、碳循環以及產業循環三循環。
農村污水具有開放性、全周期性、多樣性等特征。農村污水與工業化治理模式不一樣,工業化模式適用于城鎮污水廠,具有邊界清晰、管理集中等特征。鄭展望說:“農村與城鎮相比擁有更好的資源,所以我認為下一代的鄉村振興碳中和,不一定要走城市污水廠小型化這一條路,這是我思考的出發點”。生態化微循環模式就是以農村的方式來治理農村污水,與鄉村振興和碳中和相融合,把農村的環境資源更好的釋放出來。這是一個新形勢下新的行業研究發展方向,示范項目的建設,并且可以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生態化微循環模式是一個較為綜合性的探索,除了污水處理行業外,還涉及有機固廢、微生物菌劑、農產品深加工和林下種植。
如何激活這些資源,很重要的就是要依靠專家團隊的力量。浙江農林大學林業碳匯專家團隊由國內知名的“森林碳匯”研究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周國模教授領銜。鄭展望介紹,周國模教授為中國最早、最系統地從事竹林碳匯研究的專家之一,在竹林碳匯研究和林業碳匯方法學開發中,形成了廣泛的國際國內影響。目前,周國模教授為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他在浙江省臨安市營建的全國第一個毛竹碳匯林項目,為促進廣大山區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了一條有效路徑。
鄭展望介紹道:“浙江農林大學在此方面具有較強的知識儲備,特別是農村環境研究所,可以從更大的尺度看農村污水治理,不一定是單純的治水一個維度,是以更大農村環境范圍來治水,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方式。比如前文提到的生態化微循環模式。”
臨安指南村實踐
臨安是浙江省首個提出全域景區化的區縣,也是浙江省唯一森林碳匯示范區縣。2018年后,全面開始實施農污提標及第三方運維項目,項目涉及太湖源鎮等鄉鎮約6萬戶。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和雙良商達通過產學研,創建生態化微循環模式示范點。
臨安太湖源鎮指南村觀云站點
臨安指南村農村污水治理通過噴灌利用實現水循環,通過有機質資源化、碳匯林實現碳循環,并以水循環、碳循環為基礎,通過林下經濟等實現產業循環,最終實現生態化微循環模式。通過全面融入“生態、生產、生活”,努力打造生態化微循環模式。
1、水循環
噴灌利用是農村污水治理行業的發展方向。《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都明確相關要求。但是,噴灌利用不是簡單的排到溝渠即可,后面還要有相應的噴灌設施、噴灌面積的支持,不然容易造成漏排。
百草園噴灌設施
指南村探索將前段水(含有N,P等營養物質)經過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用于噴灌。噴灌面積是30畝,一方面解決了村落景區夏季水量大的問題,從而減輕了系統負荷,降低處理成本的同時提高系統達標率;另外一方面也為中草藥等農作物提供了有機養分。
2、碳循環
碳循環主要包括有機質資源化和碳匯林兩個方面:
(1)有機質資源化
農村有機廢棄物治理是人居環境建設的重點,但也是目前的短板。目前,大部分地區處理的方式就是采用外運統一處理,成本很高。指南村將化糞池殘渣、餐廚垃圾、有機廢棄物就地實現資源化。其核心是高效復合菌劑在高溫下工作,完成固廢的發酵腐熟化處理,最終制成微生物土壤調理劑。不用外運處理,減少碳排放。
(2)碳匯林
在很多地區,鄉村振興過于依賴鄉村旅游,造成同質化競爭過剩。鄉村振興并非僅僅是鄉村旅游,要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開發鄉村碳匯產品,借此創新發展美麗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碳匯林就是重要的一項。
碳匯林是需要經營的,指南村與浙江農林大學開展合作,將村里1000多畝(三期2000畝)的竹林建設成為碳匯林,全面發展碳匯經濟,增加村民收入。預計每年可產生碳匯500噸左右。
根據指南村的綠色設施,雙良商達進行了碳足跡分析。鄭展望說:“指南村項目整體算下來,碳排放量為181.7噸/年,碳匯量730噸/年,實現碳中和,我們不光是零碳,還有碳盈余548.3噸/年可以進行碳交易。”
3、產業循環
鄉村振興最根本的就是產業振興,指南村在水循環和碳循環的基礎上,發展產業循環經濟。雙良商達在指南村建立占地1500平方的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百草園,種植了150多種中草藥。
指南村林下經濟規劃目前共有三期,一期主要以示范為主,帶動二期和三期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社農戶共同實施,從而激活農戶閑置資源,提高村民收入。
林下經濟三葉青種植園
鄭展望介紹道,雙良商達通過開發碳匯,給農民帶來增收的同時,把污水問題一并解決,當地政府非常歡迎。指南針項目多次獲得各種獎項。
雙良商達深耕于農村污水細分行業18年,據中國水網了解,雙良商達牽頭主編10多項以及參編20多項行業標準、導則、規范、指南等。如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管網維護導則》(主編)、《杭州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主編)、《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費用指導價格指南》(參編)、《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排入規范》(參編)、《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評估規范》(參編,團體標準),以及于2021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裝置》行業標準,于202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和維護技術規范》、《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運維管理平臺技術規范》兩項標準。
2019年8月,杭州市住建委農污現場會參觀了指南村示范站點。2019年9月,“第九屆中國農村和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暨第三屆村鎮環境科技產業聯盟論壇”,200余位專家到現場參觀考察。原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也蒞臨指南村考察。
臨安指南村農村污水治理實踐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機制、技術創新,將農村污水治理與鄉村振興各產業相融合,探索建立“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的未來鄉村模型,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閉環,為全國許多地區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在鄉村振興和碳中和背景下,農村污水治理進入了新階段,也有了新的需求。“鄉村資源環境產業的整合與發展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一個企業去做也許是泥菩薩過江,大家一起就是八仙過海”,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一起參與進來,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