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行業:制訂行業用水標準及鼓勵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以郴州高新區、常寧水口山經開區、冷水江經開區、永興稀貴金屬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開發區、桂陽高新區、保靖產業開發區等有色金屬重點產區為重點,強化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管理契機,推廣應用有色礦山酸性廢水源頭控制和優化調控、采礦、選礦廢水分質回用、有色冶煉重金屬廢水處理與回用、密閉式旋流電解裝置等,完善串聯用水和廢水分級分質回用的網絡化、智能化調配系統。
7.鼓勵工業園區實施節水技術改造。持續推進全省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進中水回用和廢水資源化利用,引導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統籌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實施水梯級利用和廢水集中處理設施提質改造,建設園區耦合用水系統。鼓勵串聯用水、分質用水,提升園區企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加強園區供、排水監測,鼓勵企業開展專業化第三方節水診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8.協同推進節水降碳改造。聚焦重點用水行業,支持企業優先開展厭氧氨氧化脫氮、再生水循環利用等節水降碳技術改造。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及園區在現有用水管理系統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廢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碳排放評價和管理,實施數字化降碳改造,協同實施用水數據與碳排放數據收集、分析和管理。探索建立上下游企業節水降碳合作新模式,鼓勵下游污水處理廠綜合利用上游企業有機物濃度高、可生化性好、無有毒有害物質廢水,實現節水降碳協同增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
9.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落實工信部等六部門《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在火電、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穩步推進廢水循環利用改造升級,提高水重復利用率,申報一批國家級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示范企業、園區。推動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與市政再生水生產運營單位合作,探索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水作為工業生產水源,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產城融合廢水高效循環利用新模式,申報一批產城融合廢水高效循環利用創新試點。到2025年,力爭培育2-3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典型應用場景。(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擴大工業利用雨水、礦井水規模。加強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管理,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和計劃用水管理,逐年擴大利用規模和比例。加快雨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利用設施建設,鼓勵企業、園區建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設施,加大雨水資源利用,減少新水取用量。鼓勵礦山附近的企業利用礦井水。到2025年,工業企業利用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量達到1000萬立方米以上。(省水利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示范引領與標準建設
11.強化示范引領。持續推進省級節水型(節水標桿)企業、園區創建,鼓勵企業、園區積極申報國家水效領跑者。重點培育一批水效領跑者和節水型(節水標桿)企業、園區,發揮示范引領效應,推進行業企業、園區開展水效對標達標。適時將節水型企業、園區標準納入綠色制造和“五好”園區評價體系。到2025年,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用水行業中50%以上的企業達到節水型企業標準,力爭創建200家以上省級節水型(節水標桿)企業(園區),遴選30家省級水效領跑者企業(園區)、3家以上國家水效領跑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完善標準體系。構建多方協同推進的節水標準工作機制,依托重點用水行業標準技術委員會,完善節水地方標準、團體標準體系,加強節水標準宣貫。聚焦重點用水行業,加快制修訂節水管理、用水定額、水平衡測試、節水工藝技術裝備等標準,完善節水型企業、節水型(節水標桿)工業園區評價標準。建立標準實施動態反饋機制,加強節水行業的標準采信,強化用水定額在水資源論證、節水評價、取水許可、考核監督等方面的約束作用。鼓勵企業、協會以及產業技術聯盟等積極申報工信部百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到2025年,重點行業主要產品用水定額標準基本實現全覆蓋。(省水利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升節水管理和服務能力
13.提高節水管理數字化水平。推動企業、園區建立健全水效管理制度,完善規范用水記錄。加強用水計量器具配備、檢定、校準及管理,實施分質、分類計量,逐步建立工業廢水、市政再生水等非常規水精確計量體系,強化數據統計和過程監管。推動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計量監測全覆蓋,鼓勵工業企業配全三級水計量設備,推廣重點取用水企業水量在線采集、實時監測。加快推動高用水企業(園區)數字化管控平臺、水系統管理技術與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構建智能化管控、管網漏損監測等系統,助推工業用水管理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技術升級,探索“工業互聯網+水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形成一批工業水效提升方面亮點突出的應用案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學技術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數字水效提升重點方向
工業數字水效管理系統:在取水、制水、供水、用水、排水、廢水循環利用等全過程安裝具有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功能的水質、水量等智能儀表,打通與平臺側區塊鏈中心服務節點間的通信,將工業水系統數據就地上鏈存證,建立安全可信的數據管理體系。基于鏈上數據實時監測、評價節水效果、水平衡狀態,實現對工業水系統的數據監控、預警及優化管理。
工業管網漏損監測與智能診斷系統:通過智能化采集設備采集供水管網壓力、水質、流量、用水量等信息,借助4G/5G/NB/光纖等多種通訊方式實現數據傳輸,在線顯示管網狀態。將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層次結合,建立管網損耗模型,實現對供水管網漏損的全天候智能監測,快速準確發現漏點并進行自動報警和定位,實現企業供水管網精細化管理,為科學調度、及時發現漏損區域、檢測維修管網提供有效支持。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