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廠消化池及新鮮污泥池
03 曲折立項:初步設計與大量扎實的技術準備
到了80年代,高碑店污水處理廠流域范圍內已分布有上千家工廠,工業污水排放量多、污染濃度大,當時試驗廠處理的污水中40%左右是工業廢水。
為了滿足城市水環境的改善和治理需求,北京市政總院原副工程師常憬帶領設計團隊,接棒主持設計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他們開展了大量的水質分析和實驗,采集水樣,檢測各項指標,不斷嘗試和調整,積累了大量的實驗數據。
李遠義(右)與常憬(左)早年合影
據此,80年代初,設計團隊完成了高碑店一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1983年研究團隊報批了計劃任務書;1984年完成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50萬立方米/日)初步設計。
此后由于資金問題項目延期。這一階段,設計科研人員并未放棄,他們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與國內外科研、運轉、管理等技術人員,對污水、污泥處理工藝、總圖、水力坡降、池型和設備選型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優化,在初步設計稿基礎上節省占地約百余畝,節約了大量的投資和能耗。這之后逐步完成了全部的設計文件,使原有設計更加完善、合理科學。
常憬講解設計方案
與此同時,團隊在設計過程中也面臨著多重困難:當時100萬噸級的污水處理廠,國內從沒有過;項目需要的二級處理、生化處理,國內也沒做過;此外,由于當時使用的是日本協力基金貸款,團隊需要進行國際上的投標和談判,沒有人有相關經驗。
隨著80年代優秀畢業生的加入,設計團隊中加入了更年輕的力量。在科研設計的過程中,他們意識到僅僅依靠國內的經驗和技術是不夠的,開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英國麥克唐納等國外公司交流學習,吸收借鑒先進的污水處理理念和技術,最終選用了先進的污水、污泥處理工藝,使其達到無害化,而處理產生的沼氣、廢熱又可作為清潔能源再利用。
時任北京市政總院三所高碑店設計室工程師李藝(左四)與英國麥克唐納咨詢小組專家交流
最終污水處理采用前置厭氧段的推流式活性污泥工藝,改善活性污泥沉淀性能,保證二沉池能獲得更好的固液分離效果,并適當延長曝氣時間,達到氨氮的完全消化,處理后的出水排入通惠河;污泥處理選用污泥濃縮、兩級中溫消化,污泥達到減量、穩定和無害化后,經機械脫水的泥餅可作為有機肥原料或衛生填埋。發電機組的廢熱回用于消化池的加熱,消化中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
1986年畢業的張韻就是這時候被調入高碑店設計室,開始從事廠區管網道路總圖和進水總干管等設計工作。追憶這段往事,張韻特別提到,剛畢業不久就進入這樣重要的項目設計工作中,她始終都心懷敬畏。老一輩專家和領導們的精神不斷影響和感染著她。張韻回憶,有一次,她帶著自己設計的圖紙去找李遠義老總簽字,因為李老當時年事已高,而且有很多工作需要他指導,本以為這個簽字要等好久才能下來。沒想到對方很快就給了回復,還把她叫到辦公室,感慨地說:“我一輩子的心愿就要在你們的手里實現了!”說這話時,李老滿眼都是欣慰和對年輕一輩的關愛。
這一幕也讓張韻深刻感受到老一輩專家對污水處理事業的深厚情懷。不僅如此,在高碑店設計室,團隊中的前輩們從不滿足于僅通過閱讀手冊和學習資料,而是強調必須親臨現場,每當遇到難題,只要找到他們,無論是誰,都會以極其耐心和誠懇的態度詳盡講解。張韻說,這種謙遜與務實的精神也激勵著年輕一代的設計者們,成為他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大量施工、建設的前期技術準備工作,為處理廠的開工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89年12月,項目獲得北京市政府正式立項。
04 勝利面世:我國第一座特大型的污水處理廠落成
時間來到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污泥處理行業迎來了轉折點。1993年,《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排放標準》的發布,推動了污泥處理技術的創新,脫水處理成為基本要求,污泥含水率需低于80%。此后,土地利用、填埋、焚燒和建材利用等多種處理方式相繼出現,污泥處理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1990年12月5日,我國第一座特大型的污水處理廠(一期50萬立方米/日)終于正式開工興建了。1993年12月24日,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藝的“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 通水典禮在通惠河畔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的廣場上舉行,它標志著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勝利建成。
1993年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通水典禮
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通水大會(左:常憬;中:杭世珺;右:時任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楊向平)
05 精益求精:二期工藝在優化中迭代進階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