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基于離散水質水量特性的污水處理廠進水有機碳跟蹤評估技術研究
推薦單位: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投資、建設、運營
項目所在地: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
項目概況
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情況是評估管網運行和污水廠運行功能狀態的重要基礎數據。研究發現污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在經過預處理工段及水力條件劇烈變化后可能會被轉移、轉化或去除。因此,中嘉污水處理廠二(三期)在旋流沉砂池處布置水質取樣器來收集水樣進行水質分析,可能存在不能準確反應進水水質的風險,也可能對管網提質增效及污水處理廠運行帶來潛在隱患,所以以此作為進水水質指標缺乏依據。
綜合上述分析,由于預處理工段存在生物作用,使進水存在不可忽視的變化,同時為解決現有取樣器取樣水位固定,無法實現隨水位自動升降控制的問題,有必要對中嘉污水處理廠取樣器技術進行優化提升研究。
示范意義
準確掌握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情況是確保污水與污泥處理工藝穩定運行、科學管理的重要基礎,是衡量排水管網運行工況、進行管理維護的主要依據。對中嘉污水處理廠二(三期)進水水質檢測取樣器的位置進行優化提升研究,為進一步提高進水水質檢測的準確性提供了基礎,同時也有望為污水處理廠和排水管網的提質增效工作提供抓手,為提質增效的有關考核和決策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整體改造工程實施后,在提高污水廠進水濃度監測數據準確性的同時,還使進廠COD及BOD指標測量值均改善約20%以上。此外,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3項實用新型專利,1篇SCI學術期刊論文。
(2)社會效益
本項目為生物處理階段精準投加碳源提供了支持,保障污水廠出水水質的穩定。此外,測量不同時段水樣可精確反映進水水質的變化,推斷外水入侵較為嚴重的時段,集中力量排查,減少人力、物力等,必要時減少碳源投加。
(3)生態效益
本項目提高了進水水質檢測的準確性,為排水管網提質增效提供了依據,便于診斷排水管網的外水入侵,快速反饋管網健康情況,用于管網運維養護,避免了因管網存在外水入侵點,導致地下水、山水和河涌水的水質污染,為中山市水環境保護做出重要的貢獻。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基于離散水質水量特性的污水處理廠進水有機碳跟蹤評估技術研究。
(2)工藝/裝備原理
對大量實測數據與歷史數據進行頻數分布及采用ANOVA方差分析進行數據顯著性差異分析,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擬合獲得研究期內各取樣點位置的BOD濃度最佳匹配函數。
通過原位紫外光譜探測技術對預處理工段各取樣點樣品中的有機碳光譜特征進行跟蹤及評估各點位有機碳自衰減情況,最終確定最佳取樣點位。
對自適應性取樣器的取樣管路銜接方式與布設方案的優化改造,提高取樣器自動清洗與調控運行能力。
(3)工藝/裝備特點
針對每個水廠水質水量離散化規律差異性特征,綜合水廠各點位有機碳濃度歷史數據與實測數據的顯著性差異規律與微生物組學特征,進行預處理工段點位布設及采樣方案確定。
針對水廠取樣點位的實際情況,對在線自適應型自動取樣器進行改造,以適配實際取樣場地,同時實現等時等比例及等時等量兩種不同取樣方式進行取樣。
針對污水處理廠多路來水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并基于離散型水質水量特性,建立有機碳物料平衡(OPB)黑箱模型,完成對污水處理廠服務區域內進廠水中有機碳量核算。
(4)應用工業領域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
(5)工藝/裝備流程圖
取樣器優化示意圖
(6)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中嘉污水處理廠(二 三期)鳥瞰
中嘉污水處理廠(二 三期)取樣器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