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母親河治理:貴陽南明河
貴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南明河穿城而過總長逾180公里,為南明河的治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是對中國水環境集團的治理技術與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明河治理的關鍵挑戰之一,是污水處理回用和河道治理需要系統耦合。中國水環境集團創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沿著南明河的干流和支流,科學規劃并建設了30余座再生水廠,這些水廠不僅實現了污水的有效收集與深度處理,每年還向南明河補充超過5億立方米的高品質再生水,形成“分級-逐段”的補水體系,為河流生態的恢復與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再生水補給之后還需要控制它的水位,實現低水位運行,調控包括光照、水流速度等關鍵環境因子,打造再生水補給型淺水河道,提升河流本身的自凈能力,構建良性的水生態系統。
2021年南明河的水質全面優于四類,水生植被蓋度提高至80%。2022年南明河已經達到了全河段的健康狀態:魚類恢復到22種,一些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的動植物都重現河道。
經過七年治理,南明河已然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完成了從昔日重度污染的“黑水河”到如今景致宜人、生態和諧“母親河”的華麗轉身。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項目不僅在國內樹立了典范,更在國際上開創了先河,成為首個在城市尺度成功實施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統應用案例,是城市流域三水統籌治理示范標桿,入選了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4、湖泊治理:大理洱海
洱海在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發生過多次嚴重的水華,水質面臨著急劇惡化和不可逆轉的趨勢,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為此,大理采取了七大行動對洱海進行搶救性保護,中國水環境集團承擔了其中最為關鍵的環湖管網和水廠建設。
中國水環境集團根據大理當地的特點,依山就勢、有縫閉合、管渠結合,分片收處、集中處理、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沿著洱海周邊建設環洱海管渠,以及六座分布式的下沉式再生水廠,將所有污水進行了收集和處理,再生水通過生態塘庫在洱海周邊進行回用。
海菜花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近半個世紀沒有在洱海出現。2022年,海菜花在洱海周邊大面積盛開,新華社用《不負囑托,洱海重現海菜花》進行了專題報道。當年吸引游客5600多萬人次,2023年達到九千多萬人次,2024年已突破一億人次,這和洱海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2022年9月,洱海項目從全球52個國家203個項目中勝出,榮獲國際水協項目創新獎(IWA-PIA),成為湖泊治理的典型案例,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成功經驗。
基于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考
龐洪濤對水務行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個人思考: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的技術創新。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水務行業的諸多問題皆源自實際的生產運營,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攜手共進,企業是貫通科技與市場的重要橋梁紐帶,能夠更好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有效整合資源完成科技成果轉化。
在過往幾年的實踐探索中,中國水環境集團緊密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成功研發出一系列技術產品,涵蓋工藝、智能控制、農污設備等方面。這些技術成果已率先在中國水環境自身項目上實現落地應用,未來期望能進一步拓展至更廣闊的市場。
二是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聯合國提出ESG概念20周年之際,中國水環境集團發布了首份水環境ESG可持續發展報告中英文版,系統總結過往十年集團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果。
在這份報告中,中國水環境集團結合“因水而興、向水而為”理念,創新提出“6R”理念——和諧(Reconciliation)、責任(Responsibility)、互惠(Reciprocity)、資源(Resources)、可靠(Reliability)、韌性(Resilience),涵蓋公眾和諧、伙伴互惠、員工可靠、政府責任、股東資源和生態韌性等六個方面。展望未來,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把企業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緊密結合,共創美麗中國。
長期主義 厚積薄發
探尋價值本源,于變局中開辟新局,龐洪濤認為竹子作為中華文化的鮮明象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生長歷程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竹子是草本植物,能夠與高大的木本植物生活在一起,有它獨有的生長策略。在破土而出的初期,一天最高可生長四五十厘米,僅需四十天便能長至成年高度,此后五到十年進入木質化階段。更有甚者,某些竹種一天之內可生長一米多,短短七天便能達成成年高度。竹子之所以生長如此迅猛,實則是與樹木競爭的結果,在這場生存角逐中,若不能快速生長,便難以爭奪到充足的養料與生存空間,這便是其初期快速生長的生存策略。
然而,竹子快速生長的背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短短幾十天所能成就。實際上,竹子在成熟后,會在地下尋找方向,選擇合適的地方扎根,整個過程需歷經四到五年的精心孕育,方能為后續的生長奠定堅實基礎。這無疑是對厚積薄發與長期主義的生動詮釋。
對于我們所在的行業而言,追尋價值的本源,本質上就是探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源。這一根源,恰似竹子的根與本,是支撐企業蓬勃發展的內在力量。而企業的外在表現,如業績增長、市場拓展等,不過是這種內在力量顯化的結果。
每個企業的“根”與“本”都有其獨特之處,也都有其立足的根本,而在這根本之上,我們應如竹子扎根一般,堅持長期主義,如此才能厚積薄發。
技術創新要有全局思維
在論壇現場,E20環境商學院院長王立章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與龐洪濤進行了互動。王院長提到,中國水環境集團憑借其鮮明的行業標簽,已然在市場中樹立了強大的競爭力。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離不開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雙重驅動。那么,中國水環境集團如何通過這兩方面的創新,來持續鞏固并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龐洪濤:所有的創新皆源于實踐。在項目建設之初,我們便敏銳地察覺到,若想進一步削減投資成本、提升建設效率、切實保障環境效益,就必須針對這些多樣化的需求,大力開展技術研究工作,且在研究上,必須構建一個“技術預研-小試-中試-工程示范-工程應用”的全鏈條體系。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