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
推薦單位: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投資、建設、運營
項目所在地:四川省內江市
項目概況
2018年10月,內江市政府與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聯合體單位簽約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以下簡稱“水環境PPP項目”)。水環境PPP項目總投資約62.82億元(不含建設期利息)。
水環境PPP項目包含26個子項目,129個分項目,工程內容涵蓋沱江岸線及其流域11條黑臭水體的治理,4座市政公園、2座再生水廠、1座城市污水處理廠、1座工業污水處理廠、1個海綿城市項目、92座鄉鎮污水處理廠(站)、492公里污水收集管網以及約80個行政村的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遍及內江全域8個行政區劃,囊括市政污水處理廠、工業污水處理廠、鄉鎮污水處理廠站、村戶級污水處理設施、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市政公園、道路橋梁、污水管網等各類型水環境綜合治理內容,服務面積5385平方公里,人口約400萬,是項目規模較大、覆蓋面積較廣、業態較為復雜,是長江一級支流中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效益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之一。
近年來,內江先后獲得“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全國典型區域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全國第一、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四川省生態環境試點城市”等稱號,入選“四川省2023年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示范意義
四川省內江市位于長江重要一級支流沱江下游中段,素有“成渝之心”之稱,是沱江水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2016年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無一達標,而作為沱江流域唯一以沱江為飲用水源的城市,內江市民深受水污染困擾。
作為國家發改委首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項目之一,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建設項目之一,四川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之一,該項目的實施是沱江流域水環境恢復的重要舉措,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任務,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戰役,關乎長江上游沱江的綜合治理成效,亦是內江市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的關鍵,是對產、城、人、水融合的城市發展模式的探索。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1、城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內江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共計識別出11條,其中重度黑臭4條,輕度黑臭7條。水環境PPP項目自2018年開工以來,通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工程措施,于2019年實現建成區11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除,2020年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
2、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全面提升。通過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提標提升污水處理廠規模及出水水質標準,通過排水管網建設、排查、修復和改造,消除污水收集處理空白區,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廠進廠BOD濃度和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項目共計新建492公里污水收集管網,新增污水處理能力共計11.65萬m3/天,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提升至90%以上。
3、沱江內江段水質全面改善。隨著水環境PPP項目的實施,治理效果逐漸呈現。2022年內江市12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首次全面達標,沱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由Ⅲ類提升至Ⅱ類,全市12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同比上升25%,水環境綜合治理初見成效。2023年至2024年,12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繼續保持100%。
4、人居環境全面提升。結合黑臭水體治理和沱江岸線綜合整治工程,綜合提升沱江生態岸線長度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市區沱江生態岸線率由9.49%,提升至2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68㎡/cap,提升至12.10㎡/cap。
(2)社會效益
內江水環境PPP項目自開工以來倍受社會各界關注,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獲得《新聞聯播》《朝聞天下》等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采訪報道180余次;接受各級政府調研超過400次,其中,部級及以上領導調研5次,廳級及以上領導調研110余次,各項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市民的一致認可。
(3)生態效益
在水環境PPP項目一套全流域治理“組合拳”下,內江沱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從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一躍成為四川省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明顯的主要河流。2023年至2024年內江繼續維持12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沱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5個小流域成功消除V類水質。
同時,結合水環境PPP項目實施的各類工程措施,通過沱江干流流域(內江段)河道水文水動力水質模型模擬,在項目工程實施后,污染物排放總量中的CODcr、NH3-N和TP分別下降19%、34%、26%,河污染物排放總量中的CODcr、NH3-N和TP分別下降了22%、36%、32%。另外,分項拆解各類污染源工程前后削減量,通過水環境PPP項目的工程措施,城鎮生活污水污染削減約60%,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削減15%-41%,河道底泥釋放污染削減約90%。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1.鄉鎮污水處理工藝
內江水環境PPP項目包含92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總規模3.4萬m3/天。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針對設計進出水水質要求,在充分滿足“近遠結合、工藝先進、切實合理、出水達標、選型正確、性價比高”的要求下,采用了以下工藝流程(處理規模500m3/天以下):
生物處理工藝:AO接觸氧化。
深度處理:石英砂過濾。
污泥脫水:移動式污泥脫水車。
消毒:紫外線消毒。
2.再生水廠處理工藝
內江水環境PPP項目包含2座再生水廠,總處理規模2萬m3/天,其中謝家河再生水廠處理規模1萬m3/天,鄧家壩再生水廠處理規模1萬m3/天。處理工藝如下:
主要工藝:五段巴頓甫工藝,該工藝在四川省地埋式再生水廠建設中也是首次使用,具有運維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抗水質水量沖擊能力強等特點。
深度處理:“高效沉淀池+深床反硝化濾池”的兩級深度處理工藝。
消毒:紫外線消毒工藝+次氯酸鈉組合工藝。
(2)工藝/裝備原理
1.鄉鎮污水處理工藝
預處理采用粗格柵和細格柵對來水中的雜物進行去除,考慮到鄉鎮污水具有水質、水量變化大的特點,因此設置調節事故池對污水進行調節,以便后期處理效果的穩定。
污水經過預處理后通過水泵提升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采用傳統活性污泥法(A/O工藝),其具有良好的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和較好的脫氮功能、較好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且在一體化設備中投加填料,增加微生物量,實現更好的處理效果。且采用集中控制、自動化運行,易于管理維修,提高系統可靠性、穩定性。
生化處理后,污水經過中間提升泵池將污水提升至砂濾罐,對污水進行過濾處理,進一步降低出水中SS,更好的保證出水水質。
污水經深度處理后,水質已經得到改善,但處理水中仍含有大量的致病細菌和寄生蟲卵。根據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要求,污水處理廠出水必須進行消毒處理。消毒采用紫外消毒方式,其具有消毒效果好,對細菌、病毒、原生動物具有廣譜性、無消毒副產物、占地面積小、基建費用省等優勢,保證出水滿足要求。
考慮到鄉鎮污水處理廠(站)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的特點,若都設置污泥處理及運輸設施,既不經濟也不便于運行管理。確定鄉鎮污水站剩余污泥經移動式污泥車脫水至含水率為80%后外運集中處置。
廠(站)考慮無人值守,每個區縣設置分控中心,對廠(站)實現遠程監管,能夠有效的降低運維成本。
2.再生水廠處理工藝
五段巴頓甫的工藝原理是創造了聚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各自適宜生長的環境,提高了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比例和活性,實現高效除磷脫氮。五段巴頓甫是比較成熟的活性污泥法工藝,是對A2/O工藝的發展和改良,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高效沉淀池由機械混合池、機械反應池、斜管沉淀池組成,集混合、反應、沉淀功能于一體,具有去除COD、SS、磷等作用。
深床反硝化濾池利用固定生物膜法的原理,采用特殊規格及形狀的石英砂作為反硝化生物的掛膜介質,可同時有效去除硝態氮和濾懸浮物(SS)。
(3)工藝/裝備特點
1..鄉鎮污水處理工藝
總體布局充分體現遠近期結合,總體布局合理。
工藝可靠,建設調節池以充分適應水量、水質變化。
因污水處理場站規模較小,設計上采取了集約化設計理念,工藝流程簡潔,如格柵、調節池事故池合建,生化處理與混凝沉淀集成與一體化設備、紫外消毒渠與巴氏計量槽合建,節約總圖占地,便于管理。
各單元選用的都是成熟的工藝,方便運行管理。
各項參數的選擇切合實際、科學合理,設備選型正確、性價比高。
2.再生水廠處理工藝
技術成熟,處理效果穩定,保證出水水質達到規定的排放要求及再生水使用要求。
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低,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效益。
運行管理方便,運轉靈活,并可根據不同的進水水質和出水水質要求調整運行方式和工藝參數,最大限度的發揮處理裝置和處理構筑物的處理能力。
該工藝技術及設備先進、可靠、成熟。
便于實現工藝過程的合理自動控制,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勞動強度和人工費用。
(4)工藝/裝備流程圖
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工藝流程圖
再生水廠工藝流程圖
(5)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