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泰國 曼谷(2006年8月9日)-亞行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今天聯合發布的一本新出版物指出,亞洲大部分貧困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由于不可持續的開發或土地改造,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水體、草地、土壤與森林等已不堪重負。
亞洲有大約6.2億人屬于赤貧人口。即使是根據最為樂觀的發展預測,到2015年亞洲每天生活開支不足1美元的赤貧人口也僅會減少1.5億至3億人。并且,如書中所言,每天的生活開支在2美元以下的亞洲人民仍將多達12-15億人。
對于許多亞洲農村貧困人口而言,他們所處的生態系統和身邊的自然資源與其健康和福祉息息相關。并且,一旦發生生態系統退化,貧困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是受影響最大的群體。供水不足、水質污染和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對貧困人口造成的威脅尤為劇烈,而他們還必須經常采集水和柴等資源用于每日的生活消耗。
這本名為《貧困、健康與生態系統:亞洲的經驗》的新書研究了16個案例,重點分析了亞洲各地這些通常依賴于周邊資源的貧困家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亞行處長阿赫邁德(Nessim J. Ahmad)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亞洲區負責人卡布拉吉(Aban Kabraji)在本書“前言”中指出,“亞行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非常高興能夠開展這些案例研究,以便促進對亞洲資源管理體系以及為什么它們對減貧如此重要的原因進行討論,并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知。”
“我們相信,對這些亞洲經驗的記錄和分析將有助于改進扶貧努力和生態系統保護。”
這些案例研究分析了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農業體系所面臨的壓力,還對孟加拉國、中國、印度、老撾和斯里蘭卡的家庭、社區與淡水或海水水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其中一項對蒙古的案例分析研究了作為畜牧業草料來源的各草地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另一些來自尼泊爾和中國的案例則記錄了貧困人口如何依賴于周邊森林來獲得牲畜飼料、藥品、柴火和其它物品。其中一項研究在區域層面對性別、貧困和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分析,另一些對越南高原地區、印度奧里薩邦的部落和中國云南省的案例研究表明,少數民族不僅是最貧困和最為邊緣化的群體,而且是最依賴于自然資源的群體之一。
本書還就健康生態系統和人民健康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觀點。一項對蒙古采礦業的案例研究揭示,不加選擇的資源開采造成了水污染,破壞了傳統牧場,因此損害了貧困人口的健康。而另一項區域案例分析則研究了人類和動物之間的接觸能夠如何加劇諸如SARS和禽流感等傳染疾病的傳播。一項對馬來西亞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生態系統變化如何導致了尼巴(Nipah)病毒的爆發,從而造成全國性的傳染,導致數百人死亡,并沉重打擊了該國養豬業的過程。
這些案例研究還進一步分析了導致貧困和通常不可持續的自然系統管理的深層次社會原因,分析了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以及當地和外來群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書中指出,“這些問題是亞行農村地區普遍深入的治理挑戰的一部分,并且尤其是與不平衡的資源權利分配和管理體制有關——這些不平衡經常通過損害貧困人口的利益來成全既得利益者。”
案例研究還提到了一系列旨在克服這些問題的努力。這些努力通常依賴于民間團體和發展機構以及資源導向的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聯盟,以便促進更為廣泛的法律救濟措施。
一些案例還表明,相對于注重提高公眾認知、進行能力建設和技術推廣而言,如能采取更為復雜、綜合和政治上有細微差別的方式,將能夠取得十分積極的效果。
本書是亞行貧困與環境規劃的一部分。該規劃由亞行、瑞典和挪威共同出資支持。亞行貧困與環境規劃正在試點、試驗和推廣各種創新方法,用于通過投資于改善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管理來實現減貧。(亞行供稿)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