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這是此次經濟“新政”提出的總體要求。幾天來,國家有關部門正按照這個要求競相開會,部署落實各自的任務。
12日,李克強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8年年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鎮治污設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特別是推進相關改革,抓緊理順重要能源資源產品的價格關系,建立健全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促進清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由此表明,中國政府決心以重拳出擊的氣勢來推進環境建設,解決環境問題。這對中國環境產業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那么,對于中國來說,多大規模的環境投資才能解決環境問題呢?換句話說,在污染治理上投入多大的資金,才能夠控制環境污染,繼而改善環境質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發達國家歷史經驗來看,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5%-2%左右,這是控制污染的必要條件。德國1985年污染削減和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為1.4%,1995年兩德統一后又提高到2%。日本自1990年以來,環境投資占GDP的比重在1.5%-2%之間,有些年份甚至高于2%。美國1998年污染削減和治理投資占GDP比重也高達1.6%。據世界銀行一份研究報告稱,當國家污染削減和治理總投資占GDP比重達到1.5%-2%時,才有可能控制環境污染;當達到2%-3%時,才有可能改善環境質量。
反觀我國,污染治理投資長期以來處于較低水平。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保治理投資每年為25-30億元,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資總額超過一百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1010.3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2388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30%;2007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3387億元,是1981年25億元的135倍;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6%。
今后兩年,我們可借拉動內需之機,將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提高到1.5%,甚至更高。那么,究竟能有多大的環境投資規模呢?假設今年GDP增長率為9%,明后兩年GDP增長率為8%,并按照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1.5%來計,則2009年污染治理投資應為4406億元,2010年投資應為4759億元,兩年合計9164億元。
這表明,今后兩年只有國家投資9000億元以上,我們才能夠控制住環境污染。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投入,要保證這筆環保投資得到落實,除疏通已有的投資渠道外,還必須開辟新的資金來源。
第一,各級政府需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政府投入具有兩個特殊作用:一是引導,通過政府的投入,創造各種條件,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環保領域;二是平衡,平衡區域間的差異,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環保投資,必須關注區域差異。從中央政府看,明年如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則應加大國債資金以及中央預算內投資用于環保的投入力度,繼續發揮中央財政主渠道作用。政府投資重點應從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轉向城市管網建設,使有限的投資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
第二,督促企業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在各類治理主體中,企業的污染治理責任是相對明確的,但企業是否真正承擔起治理投資的責任,則取決于政府的強制力和引導政策,必須通過足夠的投入建立起政府的環境監管能力,輔之以政府資金和政策的引導作用,才能確保企業擴張時不欠環境帳。有關方面應制定優惠的信貸政策,或建立相應的環境信貸機制,使企業更加易于獲得污染治理資金。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獎勵機制,增強企業治污的動力;也可以通過加強監管、提高排污費等手段,加大企業治污的壓力。
第三,完善現有的污染收費機制。目前,全國尚有上百座城市沒有開征污水處理費,已開征污水處理費的城市普遍存在收費標準低、征繳率低的問題。許多城市收費標準每立方米不足0.3元,不能滿足需要。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督促,使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逐步達到每立方米0.8元的水平,并將此作為中央環保補助的前提條件。此外,應加快開展環境稅研究,在條件成熟時,擇機開征環境稅和燃油稅。
第四,加快推進環境建設的市場化進程。引入競爭機制,加快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單位的改制工作,鼓勵社會資金、外資參與城鎮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繼續推行環境公共設施的特許經營制度,通過招標確定特許經營的主體。同時,根據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低風險、長周期、大需求的投資特點,研究開發與之相適應的金融工具,如信托基金、企業債券、市政債券等。
編輯:肖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