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十個“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為發展服務”。其實,目前全世界以及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多的同做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之一--“發展”有關,并有可能影響另一個主題--“和平”。
專家指出,幾千年來,人類將水視為取之不盡的免費商品,從整體上看沒有出現過全球性的水資源問題。只是到了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之后,全球水資源才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根據國際水資源管理學會的研究,2025年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或發展中國家人口的三分之一,近14億人將嚴重缺水。生活在干旱地區的10億多人將面臨極度缺水,將沒有足夠的水資源用于灌溉,以維持1990年的人均糧食產量水平,也不能滿足生活、工業和環境對水資源的要求。約3.48億多人面臨嚴重的經濟缺水。這些地區的潛在水資源足以滿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開發,為此需大量投資,并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我國水資源基本概況也不容樂觀。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于為世界平均線。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降到1760立方米。按照國際標準抵達公認的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
我國缺水形勢首先受地理氣候原因影響,但越來越多地受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壓力。我國降雨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南多北少,季節性很強,年際變化很大,降雨量自東向西逐步遞減,年降雨量的七到八成主要集中在汛期兩三個月,汛期易形成洪澇災害,非汛期往往造成嚴重干旱。特別是北方大部地區降雨量偏少,水資源十分緊缺。
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加速,我國未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生活、生產用水的急劇增長,使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水環境惡化。如河北省人均只有383立方米,年缺水量高達60億立方米。全省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3億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0億立方米,60%以上的地表水和城鎮工礦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南部河流已經到了“無河不干,有水皆污”的境地。河南省水資源人均440立方米,實際年缺水量70億立方米。由于用水過量,大量河道干涸,濕地消失,黃河、漳河、淮河、衛河相繼發生斷流。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嚴重水污染,破壞了環境,加劇了水供需矛盾。
專家指出,根據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根本出路有三條:一是廣泛開展節約用水,建立高效節水型社會。二是實施南水北調。三是開發利用洪水資源。解決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問題迫在眉睫。(《新華網》記者王立彬)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