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 隨著“十一五”尾聲的日漸接近,節能減排作為當前水行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其工作的進展備受矚目。而水行業開展節能減排,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是有力的保障。工信部節能司綜合利用處處長黃建忠在首屆水工業信息技術應用高峰論壇上表示,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將解決水行業生產水、供水的過程控制與管理智能化,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基本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自動化、信息技術將解決水行業排水、污水處置的過程控制與管理的智能化,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環境保護和最大限度的水的循環利用。
從70年代起,自動化技術在我國的水行業中得以應用,到90年代,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在水行業中得以重視。提及近20年來,我國水行業在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應用方面得到的長足發展,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院總共楊憲力介紹:“新建項目大都采用了先進的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大部分老項目改造也完成了自動化系統與信息化系統的改造,水行業從手動控制向自動控制、遠程控制方向發展。同時,應用范圍已經普及到運營管理、計劃、財務、設計與施工等的各個領域。應用的重點,逐步轉向水行業中水處理和輸配過程的模擬以及優化調度方向。”
楊憲力表示,盡管在水行業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取得了上述成績,但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關于水行業的自動化、信息化發展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與鉆研。
整體發展水平尚需提高
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還相對滯后。主要體現在發展的不平衡和應用水平方面,其中大城市、大規模項目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遠遠高于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的中小型城市、中小型規模項目。中小型城市、中小型規模項目大多也都裝備了自動控制、監控系統,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應用水平方面,總體呈現硬件設備安裝的多,軟件應用的少;單項的簡單應用多,能支撐管理和決策的應用少。決策支持系統尚未得到應用。
開發水平較低
由于受到資金和技術的限制,一些項目中減低了可靠性指標,以致系統經常發生故障而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及時選擇了可靠的系統,但由于維護管理問題和某些開發商片面追求利潤而不顧軟件開發質量,將粗制濫造、尚不完善的應用軟件提供給用戶,也造成了系統功能不完善,個別系統甚至故障頻發。
缺乏適合的標準和規范
缺乏適合的標準和規范已經成為約束水行業自動化與信息化發展的瓶頸,范圍涉及系統的設計、招標、施工、調試、驗收、運行、管理等各個階段。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測技術、手段和相關標準,在涉及、訂立合同、驗收時只檢驗功能而忽略重要的性能指標,為整個系統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因此,采用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手段、制定量化的檢驗標準,提高設計和開發單位的水平,成為目前該領域的緊迫工作。
言及自動化與信息化的未來發展趨勢與熱點問題,楊憲力認為,提高對生產設施(過程)監控的可靠性,保證對生產設施(過程)數據高性能采集與存儲,將過程數據轉化成信息,輔助分析決策,運營管理。這些都有待于不斷完善。同時,建設水資源調度模型,實現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合理分配利用,也是當前面臨的迫切問題。
據悉,自動化學會理事長戴汝為院士為于18日開幕的,由北京亞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機電委員會主辦,中國自動化學會協辦的首屆水工業信息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致開幕辭。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