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無賊》里,葛優說,21世紀最缺人才。對于污泥處理處置行業來說,目前最缺的則是成功案例。因此,“2011(第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特別安排了案例參觀環節,分兩路分別現場參觀亞洲最大日處理規模的上海白龍港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以及作為應急工程的朱家角膜法好氧發酵污泥處理工程。9月16日下午,300多位與會者兵分兩路,分乘8輛大巴開赴各自的目的地。
A路參觀目標為上海白龍港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此工程由上海城投總公司下屬的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承擔建設,總投資約6.8億人民幣。采用“污泥重力濃縮+機械濃縮+厭氧消化+脫水+部分干化” 污泥綜合處理工藝。設計的污泥處理規模為每天204噸干污泥,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污泥處理設施。

現場人員介紹,入池污泥含水率為
95%左右,被壓力泵打到8個蛋形消化池內進行厭氧消化。每個“蛋”高45米(地上32米,地下13米),最大內直徑25米,容量12400立方。污泥在消化池內停留時間為24.3天。然后進行離心脫水,脫水后一部分污泥進入流化床干燥車間進行干化。

目前干化車間有3條生產線,日處理量60噸。干化后凈干泥固化率90%左右,含水率10%左右。混合污泥含水率為30%左右。此部分污泥同離心脫水污泥最終都被外運出去進行填埋處置。
按照設計,污泥消化過程中每天可產生約4.5萬立方米沼氣。沼氣通過蛋形消化池頂部的集氣罩進行收集。對消化處理產生的沼氣,采用濕式+干式脫硫工藝進行處理,最終作為供消化池保溫和干化的熱源。據現場人員介紹,沼氣利用應經于去年年底調試運行,污泥干化剛調試運行兩個月左右。相關運行成本需要后期進一步核驗。
根據上海新一輪環保行動計劃和城市總體規劃要求,2020年上海全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0%,相當于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的先進水平。屆時,白龍港的處理能力有望達到342萬立方米/天,成為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廠。
編輯: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