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內澇災害”,暴露了首都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不足。據統計,北京市五環以內有60多處積水路段,嚴重的積水不僅給市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還威脅了市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如今,極端天氣頻發,瞬間降雨量極大,道路積水導致的交通癱瘓,已成為交通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的重要議題。
解決積水與內澇問題,更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建設排水設施,往往忽略調蓄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也是一個重要手段。調蓄設施可有效緩解排水系統的壓力,并解決排水設施能力不足和設計標準偏低的問題;伴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城市水系逐漸消失或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調蓄設施的作用更加突出。
9月18日,在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搜狐公益聯合舉行第十一期環境講壇上,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車伍指出,管道設計標準偏低,導致下沉式立交橋區產生積水情況,建造蓄水池可改善這些地區的積水情況,國外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調蓄設施可有效緩解內澇壓力,“蓄水”從源頭到末端對整個排水系統都有重要作用。
調蓄設施的建設形式有多種:加粗排水管道直徑,能夠起到在線調蓄的作用;地下設置調節池,達到雨水“緩排”目的;在地面設置調節池同樣適用。目前,城市規模較大、用地緊張,新型的調蓄設施將運動場、停車場、公園、公共綠地、立交橋區等進行改造,暴雨時短時淹沒,達到儲雨、調蓄的目的,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已經建造了多功能調蓄設施,車伍介紹,作為市民休閑娛樂場所功能的同時,還具有在暴雨時短暫儲水,進行調蓄的功能。車伍強調,地下排水設施和地面調蓄設施結合,才是解決內澇之道。
目前,隨著人們對城市內澇問題認識的加深,“排蓄結合”的理念也成為個城市治理內澇的指導思想。
北京市已公布20個配建蓄水池的橋區的名單,并計劃在2015年前完成全市下沉式橋區總體改造。
上海市已規劃建設大容量地下調蓄總管,總長約15公里,最粗直徑將達8米。
昆明市已經規劃建造16座調蓄池,計劃明年雨季前全部投入使用。
相關鏈接:第11期環境講壇 聚焦“城市內澇”
編輯:羅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