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的缺水國家,一直以來,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都是我國環保領域的重要課題。不少企業都在水處理、循環利用方向深研究出成績,但是安恒集團卻在地下供水管網方面研究出創新技術,成為業界名副其實的一匹“黑馬”。
2015年8月27日,記者受邀參觀了安恒集團位于北京市石景山永樂小區的實地項目。石景山永樂小區屬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舊居民小區,地下供水管網老舊,周邊居民眾多用水量大,2009年該小區管網曾破裂高達23次,不僅浪費了大量水資源,同時也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和安全隱患。2012年底,安恒集團的LeakView(漏損可視化)管網漏損管理平臺及基于DMA分區的城市供水管網綜合漏損控制方案進入該小區并實施至今,小區再未出現過管網破裂及爆管的情況。DMA分區管理涉及小區內4400戶居民,每日節水量超過600立方米,今年DMA分區管理擴充至5500戶居民,預計年節水量將超過30萬立方米。
(圖為石景山永樂小區南側已安裝設備的兩口井)
據了解,安恒集團自主研發的“可持續的中國城市供水管網綜合漏損控制解決方案”主要是提升了漏損的微觀感知時間。相比傳統的人工巡檢檢漏,可以將原有查找供水管網漏損的典型漏失發現時間由1-3個月迅速縮短為小于1周,大大減少了因為漏損而產生的水資源浪費。該項方案主要包括DMA分區管理、漏損噪聲在線監測和智能精細化區域壓力調控技術,是將龐大復雜的環狀管網劃分成若干細分區域(即DMA分區),在DMA分區的基礎上實現關鍵數據(流量、壓力、水質等)的實時監測,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技術對采集的數據加以整合分析,尋找規律并識別異常事件,盡可能的縮短監測到發生管網漏損的時間,從而達到降低漏損的目的。
(圖中為一口井內的相關儀器儀表)
據悉,如果管道系統的暗漏長時間無法得到修復,在供水壓力變化時,管道漏損點周圍形成的負壓,會將外界污染物負壓虹吸吸入到供水管網系統中,造成生活飲用水水質污染,直接威脅城市供水安全。而該項目在防漏損的同時,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管網生活飲用水的水質安全。
2015年,國家頒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明確規定“到2017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而據《中國城市供水年鑒》長期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達17.92%以上,部分城市超過25%,全年供水管網漏損總量近100億立方米,相當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年調水總量,也相當于2014年中國生態用水的總量。
安恒集團王志軍表示,預計2030年,我國將達到用水缺口高峰。因而,作為地下管網“安全衛士”的“可持續的中國城市供水管網綜合漏損控制解決方案”既是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