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14 日,初秋,南方的天氣較往年偏涼,不過,位于宜興環科園綠園路501 號的環保科技大廈里,工作的氛圍依然如夏日般火熱。早上8 時,原本約好一個小時后碰頭的秦紹清通知筆者說,作為宜興環科園科技發展局局長的他,要參加園區一把手朱旭峰常委召開的碰頭會,采訪只得晚個把小時。
直到10 時半,秦紹清才從環保科技大廈的3 樓會議室匆匆回到位于2樓的辦公室。喝了口茶,喘了口氣,秦紹清告訴筆者:10 月份園區要到新加坡舉辦中新水處理創新園項目匯報會、11 月份要到泰國舉辦新技術推介會……日程比較緊,要準備的工作很多,所以近期環科園的決策層經常碰頭議事,期間各種點子和思路集聚,會議時間延長是家常便飯。
“近年來,宜興環保產業國際化步伐一步一個腳印,新技術的‘走出去與引進來’已經成為園區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 秦紹清說,只有走出去才能及時了解國際環保界的最新動態,市場最需要什么,什么樣的技術經得起考驗,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環科園決策層意識到,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并不是什么秘密,一是靠技術,二是靠人才。環科園作為國家級環保園區,自然肩負國家級環保使命。從長遠來看,環保企業要長期保持競爭優勢,必須依靠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產品更新,尤為重要的是,機制上是否有所創新。
構建一個“協同創新體系”
眼下的宜興環保產業有著近四十年的產業積淀,不缺創新要素,缺的是管理,短板在人才。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家們普遍感覺到,在一個縣級城市,找一些能看得懂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金融人才或者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高層次人才即使薪酬一再再加也招聘不到合適的人選。于是,近年來,園區在人才引進上不遺余力。“發現人才、服務人才、支持人才、培養人才還得集聚人才。” 秦紹清說,這是環科園科技人才工作的立足點。為了給環保事業集聚一批人才,園區建設了從科技孵化園、國際環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訓基地、人才公寓到大學科技園等六大載體,全方位服務人才。筑好巢還得引鳳。眼下,宜興環科園正在舉辦的“2015 黑馬大賽環保創新創業大賽”,在5 個月時間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環保領域的數百個創新創業團隊。大賽是園區正在實施的“682”創業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建立健全創業孵化、創新支撐、融資服務的科創型企業扶育體系,引進培育80 個由高層次人才及團隊領銜建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200 家包括大學生創業在內的大眾創業項目。以此促進環保產業的新鮮血液與國家級環保產業園區充分融合,激發環保創業熱情,為產業持續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創新點。宜興環科園已經在環保界形成一個巨大的創新磁場,吸引著科技人才從四面八方匯聚。南大宜興環保研究院、哈工大宜興環保研究院、清華大學宜興環保新技術應用聯合研究中心等先后落戶,截至目前環科園已引進十多位“兩院”院士,組建了兩百多人的技術研發、孵化和服務團隊。為了避免這些平臺載體同質化,環科園注重差異化策略,從廢水處理、給排水、污泥等不同的方向引進科研力量。在資源不斷整合的基礎上,宜興環科園正在瞄準“大環保”創新體系建設,重點推進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宜環境醫院、宜興環保聯合大學等“一所一院一校”建設,全面提升園區承載能級。
對內整合資源的同時,宜興環科園積極響應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在鞏固已經建立的8 個國際環保技術轉移對接中心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對接成果轉化率。近期還新引進5 家以上境外知名環保技術研究機構、12 家清潔技術對接中心,提升國際技術的集聚度。日前,江蘇菲力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菲力已經和一家韓國知名環保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目前正在國內籌備建設示范項目,通過示范項目帶動,逐步擴大合作范圍。筆者了解到,這一合作主要得益于園區的國際技術轉移對接中心。前不久,宜興環科園組織38 家環保企業參加韓國第七屆世界水博覽會,和世界500 強企業——斗山重工、浦項制鐵、LG 集團等韓國環保企業,大邱市政府、光明市政府,韓中貿易協會、21 世紀韓中交流協會等機構組織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和對接,菲力正是在對接交流中尋覓到戰略合作伙伴。在交流會中,除了菲力環保,凌志環保和UNION 合作開展的海外總包工程項目、新紀元環保和(株)文昌的特種水箱加工項目、明軒環保和皇家精工的離心脫水機代理項目、諾龐環保和東信的特種曝氣器合作項目、宜興環境學院和啟明大學的環保人才合作等一批成熟項目和技術合作進行了集中簽約。借助國際技術轉移對接中心,目前,宜興環保企業在泰國、柬埔寨等“一帶一路”節點國家也建成了一批環保示范項目。
圍繞科技人才與技術展開服務,環科園旗下“國字號”平臺環保產業集團作為推動環保產業轉型的“尖兵”,成功開展了國際水務并購、國內市場拓展,并和工商銀行、中植資本等實現戰略合作,為中小環保企業的科技發展提供金融助推。科技、人才、資本、管理等優質資源正在環科園形成一種高效的融合之勢。
支撐環境醫院“開枝散葉”
發展中國家環保產業市場巨大,商機無限。但是做環保光有技術、光有產品,光靠一個環保集團是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的,它需要經驗的積累和產業的積淀,要形成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動作高效的環保生產配套體系與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很顯然,宜興環科園想做的環保產業,是從“大制造”走向“大服務”。而“協同創新體系”正是“大服務”的核心支撐。環保產業從起步至今,已孵化培育環保企業1700 多家,產品涉及水、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六大類、200 多個系列、3000 多個品種,形成了以環保工程總承包為龍頭、以環保設備制造為重點、以原輔材料及零部件為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水處理裝備自我配套率98%,水處理行業占全國市場份額40% 以上。2014 年,宜興環科園環保產業技工貿收入超過600 億元,是全國環保企業最集中、產品最齊全、技術最密集、產出規模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深厚的產業基礎,為環科園探索促使環保技術與服務方式的轉變、推進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除此之外,近年來,宜興環科園在明確環保產業“做大、做尖、做高、做精”的基礎上,確立環保產業的“五大轉型”要求,即:產業門類上,從單一的水處理為主,向氣聲固儀和資源利用全面轉型;產品功能提供上,由單一的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和成套化設備轉型;污染治理流程上,由末端治理為主,向全過程治理和控制轉型;市場拓展上,由產銷型為主,向產銷型和技術型同步轉型;業態進展上,由環保制造業為主,向環保制造和環保服務業并舉轉型。在“協同創新體系”的支撐之下,真正具備了“國家級”的科研實力以后,宜興環科園按照搭建高端平臺、促進高位發展的思路,積極整合資源,全力打造能夠提供綜合服務的“環境醫院”。在這一開放合作的高端平臺上,支持企業努力開拓專業市場和總包市場,推動宜興環保產業做強做大,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在“大服務”理念的引導下,環科園積極通過示范項目將“環境醫院”的理念進一步實踐。日前,宜興環科園已經和韓國大邱市政府、大邱環境公團達成合作意向,建設宜興韓國環保產業園,成立中韓環保產業集團這一重大平臺,注冊資金10 億元,包括成立“環境醫院”韓國專科分院等重要平臺載體。接下來,環科園還將繼續通過一批示范項目將“環境醫院”推而廣之,引領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
編輯:曲宏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