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已經普遍認識到了黑臭水體治理應該路向系統化,另一頭,面對剛性的考核指標和復雜的實際問題,究竟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徹底消除“黑臭”,真正實現長治久清,大家仍處在“各顯神通”的探索階段,還在上下而求索。
“2018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無疑讓已經“大干快上”兩年多的黑臭水體治理集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透過這些問題,一方面,業內已經普遍認識到了黑臭水體治理應該路向系統化,另一頭,面對剛性的考核指標和復雜的實際問題,究竟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徹底消除“黑臭”,真正實現長治久清,大家仍處在“各顯神通”的探索階段,還在上下而求索。
9月14日,為圍繞太湖流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問題,探索建立黑臭水體系統解決方案,國家重大水專項黑臭水體系統解決方案中心智能生態濕地示范基地落戶昆山周市鎮珠涇中心河生態修復項目(以下簡稱“珠涇中心河項目”)。原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胥樹凡、E20首席合伙人傅濤博士、德國生態工程協會主席、德國首席工程濕地科學家Gunther Geller、原昆山市周市鎮人大主席陸根元為基地揭牌,來自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產業界的40余位嘉賓參加了揭牌儀式并現場參觀了該項目。
揭牌儀式現場
傅濤博士在致辭中表示,黑臭水體系統解決方案中心提供了正式面向黑臭水體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一次嘗試,希望通過總結基地的實踐,形成系統的方法論和技術方案,指導中國黑臭水體的系統治理,并借此帶動更多優質的系統解決方案落地。作為解決方案中心選中的首個示范地區,昆山市在經濟發展上歷來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與此同時,為消除黑臭水體問題,昆山市政府也做出了積極探索,成效顯著。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蘇州各地狠抓黑臭水體整治,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整治398條。其中,昆山的103條黑臭河道已經全面開工,并有82條河道消除黑臭。此次示范基地落戶的珠涇中心河項目是其中的標桿性項目之一,該項目依托德國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由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華生態”)設計施工,以智能生態濕地治理黑臭水體成效顯著,其治理理念、技術線路、工藝流程等為探索解決綜合性水環境問題提供了實踐樣板。
珠涇中心河黑臭成因復雜、治理難度大
珠涇中心河位于昆山周市鎮,河東岸為珠涇村,西岸是新鎮社區,屬商業和居住的密集區域。2003年,新鎮撤并進入周市鎮后,原來的政府功能逐漸轉移,集鎮行政功能弱化,導致公共環境管理與城市配套設施等明顯滯后,珠涇中心河陷入“黑臭”。
根據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記載,2014 年,為消除黑臭影響,珠涇中心河進行了清淤及截流治理,但效果不明顯,仍存在河道淤積、垃圾肆意丟棄等問題且有不同程度的黑臭反復,周邊居民反響差。同時,河道還先后嘗試采用曝氣處理、微生物處理和小濕地等多種治理措施,收效甚微。
2018年初,根據《蘇州市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行動方案》的要求,昆山市對珠涇中心河進行治理,項目總投資約2000萬元,河道總長1720米,建設范圍涉及兩岸的新鎮和珠涇村兩個社區,覆蓋人口約1.6萬,總處理量為2600t/d(含初期雨水)。按照要求,該項目以河道水質長期穩定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為主要考核指標。
德華生態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張瑛介紹,項目施工前,河道周邊情況復雜,垃圾成堆,當時的監測數據顯示,SS值最高達到65mg/L,COD濃度平均在45mg/L,最高達110mg/L,氨氮平均5mg/L,最高17 mg/L;TP平均1 mg/L,最高3.2 mg/L。同時,因為當地建筑年代久,雨污混接嚴重,有的直接排到河道,污水接到雨水管的混接點,無法全部排查清楚截流到污水廠。此外,污水處理廠本身的處理能力有限,暴雨時分,漫流污水還是會溢流到河道。即使全部截流,仍然會有汽車排放污染,道路漫流污染,還是會流到河道中。在調研過程中,發現43個排口需要做相應措施。
治理前的珠涇中心河
德華生態技術副總監兼GWT(全球濕地科技協會)中國辦公室副主任馮桐也告訴中國水網,“周邊相關利益體的矛盾交織,不僅僅是河道水質,周邊居民的內澇問題,河道兩邊違章建筑、釘子戶的問題,環境雜亂擁擠,城鎮配套服務缺失等問題,河道治理已經不簡單是水的問題,更是人的問題和社會的問題。因此,需要站在整體立場上,運用系統化思維來解決河道問題。”
黑臭消失記:智能生態濕地治理黑臭水體的實踐探索
E20研究院、河海大學環境學院和中宜E20環境醫院聯合發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綠皮書》(獲取方式請查看文末內容)曾指出,黑臭水體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頂層設計,進行橫向的通盤考慮和縱向的整體謀劃,在各個要素交織的、復雜的現實關系網下,實施層面還需要厘清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統籌協調方能奏效。
在珠涇中心河項目的頂層設計中,受聘擔當項目首席專家的德國生態工程協會主席、德國首席工程濕地科學家Gunther Geller先生提出了整體化的系統管理理念,他認為,環境類工程需要進行智慧化、信息化、整體化的控制與管理,其中包括過程(討論、設計、建設的過程)、框架系統(經濟、運維管理、法務、決策)、周邊利益相關體(媒體、百姓、政府)三個方面內容。
Geller特別提到,“僅僅是工程和技術不可能獲得整體的、長效的解決方案,作為工程領域方面的新理念,只有和需求方進行交流,去考慮包括百姓、政府、決策者、媒體、設計、施工、運營等在內的各方相關利益體的想法和信息,通過不斷的交流和信息交換,才能成功。只有通過智慧的整體的信息與質量管理,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