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總體要求
立足"兩個大局",深刻認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長期性,堅定不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觀、"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歷史觀、"人與自然和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觀,科學謀劃、穩步發展,牢牢把握新時代、樹立新理念、展現新擔當,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機遇,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和推動廣州"四個出新出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打破與建設生態文明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著力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加快建設美麗廣東和世界一流美麗大灣區,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廣東方案。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構建有利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深入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一批豐富多樣的綠色發展機制和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統籌部署,系統推進。堅持生態整體系統觀,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整體施策、多措并舉、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謀劃、綜合協調,形成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各方協作的推進格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細落實。
以人為本,生態惠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突出環境問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改善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保障,夯實基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加快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綠色"指揮棒"作用,實施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舉措,夯實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展望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美麗廣東和世界一流美麗大灣區基本建成,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到2025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清晰合理,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產業發展進展明顯,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穩步提高,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碳達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安全屏障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美麗廣東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新突破。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健全,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綠色低碳試點示范成效顯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升,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
綠色轉型升級激發新動能。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集群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綠色金融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美麗廣東建設展現新面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氣環境質量繼續領跑先行,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加快補齊,萬里碧道建設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新水平。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穩步提升,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更加健全,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平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嚴格落實,資源產出率進一步提高,自然資源高效利用示范省建設加快推進。
生態系統質量得到新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清晰合理,"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得到有效落實,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形成,森林質量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
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風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初步形成,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成效突出,生活垃圾分類和塑料污染治理有序推進,全社會生態環保素養穩步提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