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清代蒲松齡曾將梯田的作用描述為:“一則不至沖決,二則雨水落淤,名為天下糞”。建國以來,甘肅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針對甘肅的實際情況,始終堅持把梯田建設作為解決溫飽、治窮致富,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項根本措施來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2003年底,全省累計興建梯田以達2616萬畝。繼1998年莊浪縣在全國率先實現梯田化,被水利部授予“中國梯田化模范縣”之后,今年又有慶陽市的寧縣和定西市的安定區實現了梯田化。
2004年甘肅省全省的梯田的建設任務是120萬畝,截至10月底,全省已完成103萬畝,占全省任務的8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掀起新的梯田建設的高潮,梯田村、梯田鄉、梯田縣猶如雨后春筍,爭相涌現,整山整彎推進,千畝萬畝連片的“梯田王國”正在隴原大地崛起。
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甘肅省委、省政府把梯田化建設作為全省旱作農業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統籌部署,全面規劃。各地縣根據規劃目標,逐級分解任務、落實目標,并將梯田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責任制的范圍,實行政府領導負總責,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通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政策調動、層層發動,從而形成了梯田建設的合力,有效地促進了梯田化建設。
第二,堅持科學規劃,提高建設標準。各地根據政府部門批準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在水利、農業等部門的參與下,編制實現梯田化目標的長遠規劃,并制定科學的年度實施計劃。逐級簽訂合同,將任務落實到各家各戶和地塊,山、水、林、田、路統籌安排、配套建設。
第三,堅持“四個”結合,加快建設步伐。甘肅省在總結以往成功經驗的同時,今年又推出了從以往以秋修為主,轉為春、夏、秋修相結合,群眾集中修建與專業隊常年施工相結合,機械施工與人工平整相結合,分散治理與集中治理相結合,加快了梯田建設步伐。
第四,創新管理機制,拓寬籌資渠道。針對梯田建設國家補助有限及農村“兩工”取消的實際情況,各地及時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快梯田建設的新思路,認真研究以農民投入為主、社會各方參與的多渠道投入機制,積極推行“一事一議”的辦法,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國家補一點、地方籌一點,群眾拿一點、銀行貸一點的辦法,多方籌集資金,拓寬投資渠道,確保了全省梯田建設的順利實施。
第五,配置綜合措施,挖潛梯田效益。各地按照“修梯田,集雨水,興科技,調結構”的旱作農業路子,在興建高標準、高質量、規模化梯田建設的同時,堅持梯田建設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與調整產業結構和農業生態開發相結合、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與退耕還林(草)相結合。積極推廣新修梯田培肥技術、豐產栽培技術、地埂綜合開發利用以及節水灌溉等使用技術,使梯田的綜合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從而提高了廣大群眾修梯田的積極性。(水土保持司供稿)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