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7-16 09:56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 陳惟杉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在近期成為熱議話題。話題背后有幾組新現象引發關注: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的垃圾焚燒廠僅67座,而到2024年10月,數量為1010家;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甚至把存量垃圾填埋場再開挖利用。
隨著一些地區開挖垃圾填埋場,再將垃圾送往焚燒廠焚燒的新聞曝出,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現象進入公眾視野,其正導致一些垃圾焚燒廠頻繁出現“計劃內停運”,成為困擾行業的問題。
為此,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E20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及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分析師潘功等專業人士,為行業進行深度分析。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在近期成為熱議話題。話題背后有幾組新現象引發關注: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的垃圾焚燒廠僅67座,而到2024年10月,數量為1010家;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甚至把存量垃圾填埋場再開挖利用。
真相究竟如何?生活垃圾總量真的不夠嗎?2020年1月,生態環境部上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下稱“數據公開平臺”),每座垃圾焚燒廠在地圖上以一個圓點代表。從這張地圖不難看出,國內垃圾焚燒廠的分布基本以胡煥庸線為界,胡煥庸線東南區域圓點密布。其中多數垃圾焚燒廠在過去十余年間建設、投產,這些垃圾焚燒廠被認為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垃圾圍城的問題,但是如今卻帶來新的苦惱。
隨著一些地區開挖垃圾填埋場,再將垃圾送往焚燒廠焚燒的新聞曝出,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現象進入公眾視野,其正導致一些垃圾焚燒廠頻繁出現“計劃內停運”,成為困擾行業的問題。
2024年6月29日,江西南昌市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發電廠,工作人員利用抓機搬運垃圾。圖/IC
01“吃不飽”背后的產能不均
垃圾焚燒廠“吃不飽”并非新現象。
2021年7月,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便向河南反饋:部分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吃不飽”,其中河南省鶴壁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際運行負荷僅50%。
此后,鶴壁市采取的措施包括把治下鄉鎮、縣區的生活垃圾全部轉運過來集中焚燒,從隔壁安陽市協調了9萬噸生活垃圾,以及開挖存量垃圾,把9.1萬噸陳腐垃圾挖出來彌補缺口。
垃圾焚燒廠“吃不飽”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垃圾焚燒爐停運。對數據公開平臺之上2138座垃圾焚燒爐2024年運轉情況的統計顯示,有107座焚燒爐停運時間超過50%,也就是一年有至少一半時間閑置,占比5%。
“粗略估算,當前垃圾焚燒廠整體負荷率約為60%。”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分析師潘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負荷率并不高的原因是此前大量垃圾焚燒廠投產,導致單廠垃圾處理量下降。
與其說垃圾不夠燒,不如說是垃圾焚燒廠建多了。潘功表示,2018年左右,國內垃圾焚燒廠迎來建設高峰期,從建設到投產之間有時間差,2022年左右,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問題逐漸顯現。
垃圾焚燒廠數量增長究竟有多快?
數據公開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在運營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爐設計處理能力來看,單日處理能力從2016年的23.8萬噸增長至2024年的116.6萬噸。這也使得2020年焚燒反超衛生填埋,成為國內城鎮生活垃圾的第一大處理方式,而到2023年,城鎮生活垃圾中有78.3%經由焚燒處理,衛生填埋量占比降至13.2%。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這一目標顯然已經超額完成。
不過,在當前垃圾焚燒廠整體負荷率并不高的情況下,并非所有垃圾焚燒廠都“吃不飽”。
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焚燒項目負責人張靜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整體數據來看,國內垃圾焚燒產能整體過剩,但是區域之間的差異較大,一些大城市垃圾焚燒廠的負荷比較飽和,而一些小城市存在‘開一個爐子停一個爐子’的情況。”
張靜寧以陜西渭南為例介紹,這座城市共有6座垃圾焚燒廠,已經導致互相之間“搶”垃圾,加之垃圾收運體系不完善,垃圾從中轉站運送至焚燒廠沒有問題,但是缺少將垃圾從村運送至中轉站的能力,村中垃圾依然采用填埋方式,“一個村一個坑”,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問題比較嚴重。
但是對于一些縣域而言,垃圾焚燒產能甚至還可能不足。張靜寧介紹,此前一些企業在試點日處理能力300噸的小垃圾焚燒爐,但是縣域垃圾焚燒可能存在山區面積較大,垃圾清運困難的問題,企業參與并不積極。對于這些地區而言,目前確實有建設小規模垃圾焚燒爐的需求,一些地區甚至建設熱解爐等簡易焚燒爐,游走在環保政策邊緣。受訪者普遍認為,垃圾焚燒產能過剩并無規律可循,其往往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決策。
02供需錯配何來?
哪些因素推動國內垃圾焚燒產能短期內激增?
E20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垃圾焚燒廠與特許經營制度完美匹配,也就是政府可以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選擇一家企業來投資、建設和運營垃圾焚燒項目,并允許其在一定期限內通過提供垃圾處理服務來獲得收益。國內特許經營制度與垃圾焚燒廠均起步于21世紀初期。
編輯: 李丹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