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 新聞 > 正文

《浙江省臺州市“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發布 總投資914.0億(附全文)

時間:2017-02-27 11:33

來源:中國水網

評論(

二、規劃的基礎和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市迎來撤地設市二十周年的關鍵節點。在中央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和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戰略決策引領下,在臺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科學決策下,在浙江省水利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按照實現“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科技水利”的目標,全市掀起了全民治水新高潮,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深入實施“強塘”、農田水利、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改善和水生態修復、行業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深化水利改革、強化水利管理,各項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獲省首批“大禹鼎”。“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41.5億元,占報省水利廳規劃投資188億元的75.3%;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總體完成良好,水利保障能力得到持續增強。

“強塘”工程深入實施,保障平安臺州建設。按照防洪除澇并重、防治洪水與規避洪水相結合的原則,深入實施“強塘”工程,不斷完善基層防汛體系,傳統洪澇重災區災情明顯改善,主要江河流域“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逐步建成。累計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8座,進一步增強了洪水調控能力;加固海塘95.7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45.7公里、加固及新建沿海水閘101座,提升了沿江濱海地區防洪御潮能力;全省最大排澇隧洞——柵嶺汪排澇調蓄工程隧洞實現全線貫通,東官河綜合整治、洪家場浦排澇調蓄等工程陸續開工建設,金清新閘排澇二期治理、仙居城防二期等工程相繼建成并發揮效益,青龍浦排澇、椒江治理、始豐溪綜合治理一期、臨海城防二期、大田平原排澇一期隧洞等工程前期工作穩步推進。防汛非工程措施體系進一步完善,建成社會化防臺風治理模式,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實現全覆蓋并初步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應對洪澇災害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成功防御了“海葵”“菲特”“燦鴻”等強臺風洪水以及局地強降雨的襲擊,全市水庫、海塘等無一垮塌,洪澇臺災害死傷人員明顯減少,財產損失有效降低。

水資源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大力推進“開源、引調、提升”工程建設,以水庫為主要水源的全市城鄉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建成,有力保障了全市城鄉生產、生活和基本生態用水。三門縣佃石水庫等工程建成并發揮效益,新增年供水能力0.2億立方米;方溪水庫、盂溪水庫、白龍潭水庫等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朱溪水庫工程、東屏水庫工程、臺州三期供水工程及玉環楠溪江引配水工程等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加強對飲用水水源的水質保護、監管和綜合整治,實施多座重點供水水庫水源保護工程,保障了城鄉供水安全。建立覆蓋全市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和考核制度,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0年下降25%,玉環被授予“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縣”榮譽稱號,溫嶺被授予“全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先行示范區”榮譽稱號。積極推進灘涂生態圍墾,南洋涂、擔嶼涂等圍墾工程基本完工,完成灘涂圈圍面積13.3萬畝。

農村水利建設加快,提升興農惠農水平。以保障農業“兩區”建設為重點,開展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促進了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修復水毀工程440處,完成重要萬方以上山塘整治432座,新建塘壩、堰壩139處,新增防滲干支渠道1056公里,新增防滲田間渠道1544公里,新建泵站82座;全市新增旱澇保收農田面積23.8萬畝,新增、恢復或改善灌溉面積57.3萬畝,新增、恢復或改善除澇面積19.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2.0萬畝;穩步推進農業節水,全市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4.1萬畝,新增年節水能力4158萬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63。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新改建各類供水管道401公里,新建村鎮供水工程754處,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40.22萬人,農村自來水覆蓋率提高到98%以上。全面推進農村河道治理,完成整治2462公里,新修加固堤防221公里。深入實施農村水電改造,完成28座電站增效擴容改造,新增小水電裝機4.3萬千瓦。

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初顯,助推生態臺州建設。通過截污、清淤、水土保持和綠化建設、岸線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全市城鄉水環境面貌有了明顯改善,生態臺州建設的水利作用初步顯現。水環境質量改善良好,2015年第四季度全市29個飲用水水源地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74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62.16%。水系綜合整治有效有力,完成河道綜合整治526公里,清淤疏浚2122公里,水生態長效修復13.9公里,其中天臺縣獲得全省首批“清三河”達標縣稱號。加強河道保潔管理,落實河道水面保潔責任,“河長制”全面落實到位,全市河道保潔覆蓋率達100%。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5平方公里,審批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586個。

水利行業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深入開展深化優化比對,進一步縮短水行政許可事項許可辦結期限,市本級保留的18項水行政許可項目承諾辦結期限為全省最短。進一步完善水法規體系,出臺多項制度進一步推進行政權力的規范運行。強化執法業務培訓工作,加大涉水拆違力度,2013年以來累計拆除違建1647處,拆除涉水違建面積364.7萬平方米,居全省首位。水資源管理強度加大,在全省率先開展椒江流域水量分配試點工作;基本實現年取水量5萬立方米以上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取水口實時監測全覆蓋,用水實時監控率達到100%;2012年,臺州市水利局被評為全國水資源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工程建設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實現全市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全覆蓋。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市水利普查并建立數據庫;新建各類水文監測站點200余個,基本形成實時水雨情信息采集網絡。全面開展“智慧水務”建設,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水利專業技術隊伍力量進一步增強,人才隊伍結構持續優化。大力開展水利宣傳工作,切實抓好水利綜治工作,維護水利安全穩定,促進了水利事業和諧發展。

表1 “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類別

序號

水利發展指標

“十二五”規劃目標

“十二五”期末完成

約束性指標

1

萬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72]

[59.6]

2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45]

[37.0]

3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58]

[0.563]

4

主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50]

[56.4]

預期性指標

5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座)

>54

58

6

水庫年病險率(%

[<3]

[<3]

7

主要江河堤防加固(公里)

50

37

8

中小河流治理(公里)

154

146.3

9

海塘配套加固(公里)

80.6

95.7

10

新增節水灌溉面積(萬畝)

21

42

11

新增固定式噴微灌面積(萬畝)

9.7

13.4

12

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公里)

2134

2462

13

新增水電裝機(萬千瓦)

3.8

4.3

14

新增年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2

0.2

15

改善(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人口(萬人)

69.2

140.2

16

完成灘涂圈圍(萬畝)

18

13.3

17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平方公里)

290

333.6

注: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采用2010年可比價;主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評估口徑為納入省級考核的重點水功能區,評價指標為COD、氨氮兩項指標;[ ]為期末達到數,其余為5年累計數。

(二)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臺州將進入發展動力轉換期、空間布局重構期、區位條件提升期、治理方式轉型期的發展新階段;與此同時,內外部環境都將發生深刻變化,臺州面臨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考驗。對照水利建設“大干快上、提速創優”的新要求,全市水利發展同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

貫徹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水利要有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部署,將統領全市“十三五”時期的水利工作。“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針和“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賦予了新時期治水的新內涵、新要求、新任務。要加快治水思路轉變,努力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研究落實豐水地區抓節水新舉措;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研究給洪水以出路;從注重河段單目標治理向注重流域系統治理轉變;從政府主導投資辦水利向多層次多渠道籌資辦水利轉變,進一步發揮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市場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水利要有新突破。“十三五”期間,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把深化水利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奮力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水利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努力把各項改革不斷引向深入。水利建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關鍵問題,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與管理,從審批制度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水價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攻堅“五水共治”,水利要有新成果。“五水共治”戰略決策是以治水為突破口,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也是新時期中央治水新思路在浙江的先行先試。必須緊抓深入實施“五水共治”這一重大機遇,集中全社會力量補齊水利基礎“短板”,開創全市水利發展的新局面。“十三五”期間,水利要按照“五水共治”三步走戰略,開工一批新的防洪保供重大工程,繼續傳承和弘揚大禹治水精神,堅決打好“五水共治”攻堅戰、鞏固戰、持久戰。要充分利用協同治水大平臺,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上取得新成果,更好地發揮水利工程在改善水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打造“五水共治”升級版。

加快“兩美”建設,水利要有新舉措。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兩富”“兩美”現代化浙江的奮斗目標,對臺州市的水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水利工作必須繼續貫徹“山水林田湖是一個共同生命體”理念和“系統治理”思想,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要以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在防洪排澇、水資源保障等工程建設方面更加注重水利的生態功能,在流域系統治理、水資源約束管理、水生態文明建設、鞏固“五水共治”治水成果等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助推“兩美”建設、恢復美麗江南水鄉的風貌。

建設“一都三城”,水利要有新高度。2014年,臺州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一都三城”的臺州城市戰略發展定位,建設“國際智造名城”成為臺州的重要發展戰略。工業化進一步深入發展和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需要更高標準的水利公共服務,要求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同時,城市城鎮規模的擴大,將可能造成水文效應的顯著改變,需要進一步創新治水理念,增強治水應急能力,適應城市快速發展要求。結合全市農業發展戰略,高效生態農業已成為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重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重大,提高農田排澇能力,推進農業節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的任務艱巨。

打造“數字臺州”,水利要有新創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整合“無線城市”和“移動城市”的優勢,形成臺州“數字城市”的建設特色,力爭在2020年前全面實現城市信息化。公共信息系統的高速發展, 要求加強水利信息系統與現有臺州公共信息系統的融合和對接,逐步提高水利信息的應用支撐能力;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助推水利在建立完善防汛指揮系統、發展精確灌溉技術、實現洪水風險應急管理等領域有新的突破性進展;打造“數字臺州”,需要不斷推進多層次、多渠道、一體化的電子政務體系建設,逐步加強水利信息安全建設。

(三)存在問題。

“十二五”以來,全市水利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水利改革發展成效顯著,水利支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但對照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參考對全市現狀水利現代化水平的摸底,全市水利改革發展面臨的階段性問題仍然突出,水利仍然存在明顯“短板”,主要表現在:

防洪減災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除險加固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近百座水庫和500余座萬方以上山塘仍處于病險狀態,海塘沉降問題較為嚴重;防洪排澇能力仍需提升,溫黃平原、大田平原、桃渚平原、義城港平原的整體排澇標準不到10年一遇,沿海平原易成為洪澇重災區;江河防洪工程體系仍需完善,全市河流防洪治理達標率僅為42.5%,中小河流尚有待建堤防123.1公里,部分城鎮新區和重要農防保護區防洪能力不能滿足要求;防洪減災綜合管理體系建設有待加強,對突發水情的監測預警能力和洪水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水資源保障和利用能力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仍不協調。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全市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現有水源供水能力尚不能滿足遠期發展用水需求,玉環等海島地區城鎮供水還存在一定缺口;節水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偏低,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地區水資源利用方式仍相對粗放;供水形式相對單一,應對極端水文事件、突發事件的供水應急保安能力有待加強,污水處理回用、海水淡化利用和雨水利用等非常規水利用量偏低。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強。部分設施已進入老化更新期,影響工程的功能和能力發揮,農田灌排設施配套水平有待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偏低,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率只有7.5%;部分工程管理主體不明,管理職責無從落實,工程缺少日常維護,部分灌區管理經費無法保障,缺乏正常運行維護及更新改造的資金;農村供水水源工程多、小、雜,規范使用率偏低,水源保護存在困難。

水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水質污染依然嚴重,全市39個考核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53.8%,金清水網總體水質屬重度污染,部分水庫營養化趨勢顯現;水生態治理形勢嚴峻,部分山區性河流由于采砂、過度治理等原因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平原水系連通性下降,河湖庫塘淤積嚴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仍有41%未得到有效治理。

水利管理與現代化、信息化的要求仍有差距。重建輕管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轉;城鄉水資源供用耗排間的分割管理問題持續存在;違法違規侵占水域的建設活動時有發生,河湖管理能力和水行政執法機制的建設亟待加強;基層水利管理服務隊伍建設及應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全市水利工程監控、運行、調度自動化程度不高,全方位的政務、防汛、建設、管理信息化系統尚未建成,信息化帶動作用明顯不足。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m.fun2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