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水庫水資源污染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大中型水庫水質優于Ⅲ類(含Ⅲ類)水庫比例由2010年的68.4%提高到2015年的85%,水庫水質明顯好轉,在全省水資源管理中期考核中,我市連續4年被評為良好等次。高起點、寬視野編制了《陽江市區給水專項規劃》,對陽江供水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全覆蓋、零容忍”開展水利安全大檢查,鐵腕治理、規范管理,水利安全生產工作形勢保持穩定,沒有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陽西縣基本落實了鎮村水利管理員人員經費。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非法采砂,制定了我市打擊非法采砂執法聯動機制方案,建立水行政執法聯動機制,非法采砂現象得到了有效制止。
1.3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
“十二五”時期,我市以防洪減災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為重點,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使縣級以上城市防洪減災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主要江河重點堤圍得到達標加固,主要大中型病險水庫得到除險加固,水利安全保障程度明顯提高。但對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水利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客觀分析我市市情、水情及水利發展現狀,我市水利工作還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防洪(潮)除澇整體能力不強,防洪減災任務繁重。防洪除澇工程體系已初具規模,但現狀功能體系尚不完善,防洪工程體系老化,防洪除澇標準還不高,亟待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需進一步提升。雖然市域降雨較為充沛,但時空分布差異較為明顯,加之缺少調蓄工程,徑流難以充分利用。本地區干旱缺水年份與流域、區域基本同步,需水時來水量少,而豐水年則水多成災。隨著沿海開發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淡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形勢嚴峻。隨著城市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污水收集處理滯后;河道臟亂差現象較普遍,部分地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得不到保證,水環境污染的現象沒有明顯改觀,普遍存在占用河道、水域的現象,降低了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四是農村水利綜合保障能力還不強。農村水利設施仍然存在標準低、老化失修和效益衰減問題;鄉村級河道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未徹底解決,阻水壩埂、水系不通、斷頭河及死水溝塘等情況依然存在,造成末梢灌排水系不暢。
五是水利管理仍較薄弱,改革需進一步深化。涉水事務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還不強,涉水事務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隊伍結構尚不能滿足水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存在人才分布和結構不盡合理,高素質、高層次水利專業人才缺乏,人才老化現象嚴重,人才開發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公共財政投入政策到位率不高,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多渠道籌集水利資金的機制尚未形成。
2 水利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形勢和要求分析
2.1水利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形勢
經過“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建設,我市水利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離實現現代化水利仍存在較大差距。首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提升水利綜合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方式進入到快速轉型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將更需要水利的支撐和保障。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性氣候災害頻發,對防洪保安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飲水安全以及改善村容村貌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對農村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用水結構和用水布局變化,對水資源配置和有效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供水安全、突發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及改善水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對大力發展農村水利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期間,認真貫徹陽江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圍繞“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陽江”目標,在經濟轉型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強調民富、民生,更加注重社會公益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大局,著力增進民生幸福。防汛抗洪關系生命安危,飲水安全關系身心健康,水利建設關系生存發展,水利工作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全市事關民生的農村水利設施仍存在薄弱環節,抗災能力不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這些都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水利更好地惠澤民生,造福人民群眾。
第三,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對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提出了新要求。隨著全市沿海開發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向南向海發展,經濟發展轉型,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率都將大幅提高,各行各業對水資源的要求更高。因此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必須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統籌,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全面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環境保護能力。
第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對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出了新要求。要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求全市上下加快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確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沒有水利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目前存在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不高,配套不全,區域防洪除澇能力不強等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步伐,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積極構建配套齊全、長效管護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
2.1.1洪澇潮的安全保障程度
按照地理位置和流域所屬我市防洪潮體系可分為漠陽江流域(部分)、那龍河流域、織篢河流域等,各區域防洪措施主要是上蓄、中防、下排、外擋。上蓄工程主要是各流域上游的大中型水庫,隨著“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省防災減災工程以及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農田水利萬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澇保安工程以及全國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目前上蓄工程基本已經達標;外擋工程主要是沿海堤圍,我市實施千里海堤加固達標工程主要有平岡聯圍、四圍聯圍、臺平三丫聯圍、良政聯圍、新鹽聯圍、白土聯圍和儒洞聯圍等15宗,目前已完成建設任務的有平岡聯圍和四圍聯圍加固達標工程,正在實施達標加固的有臺平三丫聯圍(二期)和白土聯圍加固達標工程等;中防工程主要是各條河流中下游的堤防工程,由于防洪標準較低,且河道淤積、加之人為的占據河道灘地等現象,造成泄洪不暢,防洪壓力較大,目前正準備落實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工程以及各縣(市、區)正在建設中小河流工程,以確保河道行洪安全;下排工程主要是解決沿江、沿海低洼地區的排澇問題,我市主要澇區分布在漠陽江中下游兩岸和各縣區大江大河中下游兩岸等地,目前我市推進城市向南向海發展,各沿江沿海堤圍上的中型以上排澇水閘隨著堤圍的達標建設而重建或加固,排水渠道還存在著標準低、渠道淤積排水不暢等問題,需要盡快解決。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