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水資源利用效率
近年來我市工業發展較為迅速,高用水工業比重較高,用水效率較低,再加上長期水價偏低,水量浪費嚴重。另外農業灌溉用水浪費現象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灌區老化滲漏嚴重、管理資金不到位,我市的灌區實行粗放式管理,雖然十二五期間建設了陽春市農業綜合開發西山陂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陽春市23宗山區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和陽江市各縣區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實施,以及國土和農業部門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渠道用水得到提高;但仍存在大部分灌區還未得到改造,渠道灌溉設施年久失修,渠系建筑物損壞漏水現象仍較為普遍,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2.1.3水資源供給安全保障程度
水資源供給安全保障程度包括供水水量的保證程度、水源水質的保障程度、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解決程度、城市供水管網建設及供水應急體系建設情況、節水型社會建設情況、污水回用程度等方面的內容。
⑴ 供水水量保證程度
我市水資源來源于大氣降雨,水資源時空分布與降雨時空分布相一致,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2900毫米,降雨一般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70~85%,造成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不均,雨量年內分配為夏秋多,冬春少;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充足,人均水資源較為豐富;市徑流深變幅在800~18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徑流量104.97億立方米。根據近年來陽江市用水情況分析,從總量來看,水量滿足,但是由于現有水利工程的分布與需水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區供水工程不足,供水無保證,難于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求,若我市的供水水庫進一步完善供水調度,渠道水利用系數在現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全面建立節約型社會,做到合理用水,提高水利用率,則我市應能滿足需水要求。
⑵ 水源水質保證程度及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我市西部、北部山區水源水質較好,漠陽江下游、那龍河下游由于城市污水及工業廢水的排放,水質較差。由于我市的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備,地方各村鎮防污意識較差,使我市水源水質難以全面得到安全保障,農村水質問題尤其嚴重,由于資金、意識等因素,很多水源水質污染得不到根本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我市今后將在飲水安全上下工夫,作為我市農村供水的重點。
2.1.4水資源供給對糧食安全保障程度
我市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對保障灌溉用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布局的限制,個別地區仍存在工程性缺水,加上一些工程老化失修、滲漏嚴重,現階段水資源供給對糧食安全保障問題主要有:
(1)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強。我市大多水利工程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當時生產條件限制,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低,灌區水利灌排設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差,不利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工程都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屬公益性的工程,大多無經營性收入,由于我市地處廣東省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難于拿出較多資金投到水利建設和管理上。
(3)工程設施配套不足,水利設施布局不平衡,管理不到位,水資源浪費大。由于我市的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大多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的,水利設施老化,引水陂由于運行時間長,壩體和壩基滲漏,河床淘深,消力池和護坦下沉,兩岸護墻倒塌,引水渠道多為土渠,淤積、滲漏現象嚴重,塌方和崩渠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工程的安全和效益。
2.1.5我市水利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水利是公益性較強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社會籌資難等特點。長期以來水利建設與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導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目前,我市的水利工程正相繼建設,資源水利的建設也處于剛起步階段,未來治水和水源開發工程的難度和成本將越來越高,而對水利的要求從保障體系到社會觀念都要有重大調整,所涉及的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問題也將越來越復雜。我市水利體制改革正在進行,要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優勢,通過“以水養水”、堅持多元化、多渠道籌集資金和財政撥款相結合,走資源水利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水利工程良性循環、國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2.2水利發展與改革面臨的要求
“十三五”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水利將面臨水資源條件日趨復雜,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牢固,大部分內河堤防還不達標,一些較迫切的民生水利需求還沒有得到全面解決等問題,諸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防洪標準低,水污染和水環境問題突出,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手段落后,執法力度不夠高效。
結合全省水利發展規劃思路和廣東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階段特征,分析我市水利面臨的形勢,必須堅持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通過統籌安排水利發展布局,繼續加強重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依法強化政府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建立河長制,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等重大措施,努力解決目前面臨的突出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等突出問題。防洪減災要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給洪水以出路,不斷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逐步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要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根本,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以漠陽江保護為重點,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強對重點水土流失地區和生態脆弱河流的綜合治理,逐步扭轉與水相關的生態惡化的趨勢。
3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推進水利現代化進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關重要的5年,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重要時期,也是傳統水利全面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重要時期??茖W編制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資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確保各項水利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