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強化開源節流,優化工業用水結構
(五)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聚焦廢水排放量大、改造條件相對成熟、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優先選擇水效領跑者企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穩步推進廢水循環利用改造升級,創建一批廢水循環利用示范企業、園區,提升水重復利用率。重點圍繞京津冀、黃河流域等缺水地區及長江經濟帶等水環境敏感區域,推動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與市政再生水生產運營單位合作,完善再生水管網、銜接再生水標準,將處理達標后的再生水用于工業生產,減少企業新水取用量,創建一批產城融合廢水高效循環利用創新試點。到2025年,梳理形成50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典型應用場景。
(六)擴大工業利用海水、礦井水、雨水規模。鼓勵沿海鋼鐵、石化化工等企業、園區加大海水直接利用以及余能低溫多效、反滲透、太陽能光熱等海水淡化技術應用力度,配套自建或第三方投建海水冷卻、海水淡化設施,擴大海水利用規模。對于沿海缺水地區具備條件但未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水的高用水項目和工業園區,依法嚴控新增取水許可。鼓勵有條件的礦區及周邊工業企業、園區加強技術改造,建設一批礦井水分級處理、分質利用工程,提高礦井水利用規模。鼓勵企業、園區建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設施,加強管網建設,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減少新水取用量。到2025年,工業新增利用海水、礦井水、雨水量5億立方米。
五、強化對標達標,完善節水標準體系
(七)加強工業水效示范引領。聚焦企業、園區等節水主體,樹立典型,推動各地區依托節水評價標準創建節水型企業、園區,遴選節水標桿企業、園區,申報國家水效領跑者企業、園區,逐步建立“節水型—節水標桿—水效領跑者”三級水效示范引領體系。通過宣傳推廣、政策激勵,推動工業企業、園區水效對標達標。推動國家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率先達標。適時將水效領跑者指標納入節水型企業、園區標準。到2025年,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用水行業中50%以上的企業達到節水型企業標準,創建120家節水標桿企業、60家標桿園區,遴選50家水效領跑者企業、20家領跑者園區。
(八)完善工業節水標準體系。構建多方協同推進的節水標準工作機制,依托節水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統籌完善節水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體系。編制工業節水標準制修訂計劃,聚焦重點用水行業,加快制修訂節水管理、節水型企業、用水定額、水平衡測試、節水工藝技術裝備等標準,探索制定節水型工業園區評價標準。加強節水行業的標準采信,推進重點標準技術水平評價,建立標準實施動態反饋機制。鼓勵制定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通過百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節水團體標準推廣應用。鼓勵參與節水領域國際標準化活動,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到2025年,制修訂100項節水標準,用水定額、節水型企業等標準基本覆蓋重點用水行業。
六、強化以水定產,推動產業適水發展
(九)持續優化用水產業結構。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嚴控磷銨、黃磷、電石等行業新增產能,新建項目應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綠色環保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高低水耗高產出產業比重,減少水資源消耗。
(十)因地制宜提升區域工業水效。貫徹落實區域重大戰略,依據不同區域水資源稟賦、水環境承載力等特點,差異化推進工業水效提升。在京津冀及黃河流域等地區,嚴控鋼鐵、煉油、磷銨、電解鋁等重點用水行業新增產能,穩妥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推動企業實施節水改造,加快廢水循環利用及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減少新水取用量。在長江經濟帶等地區,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快長江經濟帶等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加強化工園區整治提升。推動沿江企業加大廢水循環利用力度,提高水重復利用率,減少廢水排放。
七、強化數字賦能,提升管理服務能力
(十一)提高數字化水效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園區健全水效管理制度,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系統。加強用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實施分質、分類計量,逐步建立工業廢水、市政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精確計量體系,強化數據統計和過程監管。推動高用水企業、園區對已有數字化平臺進行升級改造,開展智能化管控、管網漏損監測等系統建設,促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與水系統管理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工業用水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發揮5G應用產業方陣、“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等平臺作用,挖掘5G在工業水效提升方面的應用案例。探索建立“工業互聯網+水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打造解決方案資源庫。到2025年,遴選推廣10個以上數字水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
(十二)提升智慧化節水服務能力。推動新型、智能節水計量器具研發、生產和應用,提升節水計量服務能力和智慧化水平。鼓勵第三方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面向工業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水資源技術、數據、政策等信息服務。遴選水效提升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打造水效提升服務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企業、園區提供節水提效設計咨詢、系統集成、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數字化改造等綜合解決方案。搭建“水效提升第三方服務庫”,開展入庫服務機構評價和服務情況跟蹤,建立動態篩選制度。到2025年,培育100家優質水效提升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充分發揮節約用水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整合節水相關配套政策和資源,按照職責分工抓好任務落實。加強部省協同,鼓勵各地區結合實際制定相關工作方案,落實行動計劃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第三方機構等橋梁紐帶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定期開展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評估,推動計劃落實。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