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 新聞 > 正文

《連云港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發布

時間:2016-11-01 10:38

來源: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評論(

二、加強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四)工業水污染防治

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按照依法取締及省方案的要求,開展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藥等“十小”行業以及小型化工、塑料等行業的取締整治工作,制定取締方案和取締項目清單。2016年年底前全面取締到位。(市環保局牽頭,市發改委、經信委等參與)

整治“十大”重點行業。推進企業循環化、清潔化改造,促進企業轉型升級。2016年,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十大”重點行業以及化工、煉油、酒和酒精制造等行業的專項整治方案,建立清潔生產企業清單和清潔化改造項目清單,全面推進清潔化改造。2017年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制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農藥和染料等行業實施高濃度含鹽廢水綜合利用技術改造。(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委、發改委等參與)

強化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開展縣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各類工業集聚區廢水預處理、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自動在線監控裝置排查,全面推行工業集聚區企業廢水、水污染物納管總量雙控制度,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廢水實行“分類收集、分質處理、一企一管”,集聚區內企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完善工業集聚區污水收集配套管網,開展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6年年底前,按照國家和省規定要求,全面完成工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區內企業廢水預處理設施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暫停審批和核準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并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全面整治化工園區,化工企業未達接管要求的一律限期治理,所有園區及企業均建成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工業污泥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工業污泥得到安全處置。對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廠、重點行業廢水處理設施產生污泥危險廢物屬性不明的,開展危險特性鑒別工作。2020年年底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市環保局牽頭,市科技局、經信委、商務局等參與)

(五)城鎮水污染防治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與提標改造。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整合進程,提高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效率。到2018年,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到2019年,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5%。到2020年,全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達10萬立方米/日以上,全市鎮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全部運行。加快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所有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于2016年年底前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建立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實施建設、統一組織運營、統一政府監管的“四統一”的建制鎮污水處理模式。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污水處理廠末端增加人工濕地,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效果。強化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加快推進市城鎮污水處理監管信息平臺建設,構建覆蓋全市的基礎信息體系、考核評估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2017年年底前完成市級監管平臺建設。(市建設局牽頭,市發改委、水利局、環保局等參與)

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堅持廠網并舉、管網先行原則,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2020年,市、縣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全面開展城鎮建成區污水收集和處理現狀排查,制定管網改造計劃,加快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努力建成由“用戶-支管-干管-污水處理廠”組成的路徑完整、接駁順暢、運轉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統,優先、強力推動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的污水截流、收集,難以進行改造的,應采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城鎮新區必須全部規劃、建設雨污分流管網,市區和有條件的縣城區要推進初期雨水的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城鎮排水與污水收集管網的日常養護工作,提高養護技術裝備水平,規范排水行為。到2020年,全市新增污水管網長度500公里以上。(市建設局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參與)

加強推進污泥處理處置。遵循“區域統籌、合理布局”原則,按照“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快建設集中式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強化源頭削減,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2016年,各縣(區)全面開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污泥的產量、泥質、運輸和處理處置現狀排查,取締非法污泥堆放點;完成污泥綜合利用或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與改造計劃的編制工作。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達標改造,市區建成污泥綜合利用和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2020年年底前,實現各縣(區)永久性污泥處理處置全覆蓋,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強化污泥轉運監管,嚴格執行污泥轉運“聯單制”,污泥運輸工具安裝GPS。(市建設局牽頭,市環保局、發改委、經信委、農委等參與)

(六)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

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優化養殖業布局。按照“種養結合、以地定畜”的要求,科學規劃布局畜禽養殖,合理確定養殖區域、總量、畜種和規模,以充足的消納土地將處理后的畜禽廢棄物就近還田利用。強化畜禽養殖分區管理,2016年年底前,市、縣人民政府根據畜禽養殖發展規劃、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劃定禁養、限養和適養區,報上一級相關部門備案,并對社會公開。全面開展養殖業調查,明確規?;B殖場清單,列出禁養區需關閉搬遷的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清單,制定市規模畜禽養殖場整改方案。2016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禁養區關閉搬遷工作。(市農委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參與)

加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積極推進畜禽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創建活動,推廣應用節水節能飼養技術和生物發酵床等生態養殖模式。大力推進規模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建設,非禁養區內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根據養殖規模和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設施。探索建立分散養殖糞污收集、貯存、處理與利用體系,提升工廠化堆肥處理規模,推廣高效液態有機肥生產技術,鼓勵開展屠宰廢水等農產品加工業廢水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新建養殖場應采取生物、工程、農業等措施利用畜禽糞污,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17年、2020年,規?;笄蒺B殖場(小區)治理率分別達到60%、90%。各縣(區)養殖集中區配套建設糞便處置中心、病死畜禽處置中心。各規模養殖場全面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構建形成“農戶送交、鎮設站點、縣集中處理”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市農委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參與)

推進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調整漁業產業結構。研究開展水產養殖業及其污染物排放狀況調查。深入實施水域灘涂養殖規劃,對禁養區和限養區嚴格依法依規管理,在宜養殖區科學確定養殖地點、品種和模式,大力推廣生態漁業、增殖漁業、循環漁業等。發展海洋牧場,推進海洋牧場示范區的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漁業企業拓展離岸養殖、淺海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拓展遠洋漁業。嚴格控制水產養殖面積,有序推進重點湖泊退圩還湖、退圩還濕工程。(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市水利局,林業局等參與)

強化水產養殖污染管控。積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逐步減少冰鮮雜魚飼料的使用。嚴格控制水產養殖強度,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鼓勵采用生態養殖技術和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推廣低毒、低殘留藥物的使用,加強養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規范、限制使用抗生素類化學藥品,開展專項整治。2016年年底前,各縣(區)編制完成本地區百畝連片標準化池塘改造方案,開展池塘標準化改造,建設尾水凈化區,推廣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技術,有效控制水產養殖業污染。(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市水利局、環保局等參與)

加強漁業資源和水生生態養護。嚴格控制捕撈船網及馬力總量,逐步減少漁民、漁船數量,降低捕撈強度,嚴厲打擊“絕戶網”。嚴格執行湖泊休漁和海洋伏休制度,健全禁漁期漁民生活保障制度。深入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和海洋人工魚礁投放工程,加大湖泊水生生物抑藻放流力度。建設海洋生物種苗繁育中心,種植海帶、江蘺、裙帶菜等海藻,放流海參、鮑魚、中國對蝦、黑鯛等海珍品苗種。到2020年,海州灣海洋牧場面積增加到200km2,漁業資源衰退的趨勢得到遏制。(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市水利局參與)

控制種植業污染。調整種植業結構。調查全市種植業結構和布局,測算各縣(區)用水量較大農作物種植面積,建立擬實施灌溉農田綜合治理的區域清單(含種植業類型、面積)。在西部丘陵等缺水不適宜農業種植的區域實施退耕還林、退地減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地表水過度開發、地下水超采問題較嚴重、農業用水比重較大的地區,要適當調減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等種植面積,改種耐旱作物或經濟林。推廣農藝節水保墑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加強農民種植技術培訓,鼓勵農民因地制宜依據氣象條件合理選擇時機施肥。在制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總體規劃時,應進一步明確環境保護要求,并在實施建設中加以落實。(市農委、水利局牽頭,市國土局、農機局、農開局、林業局等參與)

控制種植業面源污染。2016年年底前,制定完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做好淮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驗區建設。全面推廣農業清潔生產,建立連片綠色農業污染控制區,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規模化發展,從源頭控制種植業污染。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大力發展節肥種植技術,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推進化肥使用減量化。加大對有機肥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鼓勵使用農家肥、商品有機肥,逐步增加農田有機肥使用量。到2019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施農藥減量工程,推廣精準施藥及減量控害技術,減少農藥施用量。到2019年,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加快制定地方農膜使用標準,制定農膜使用和回收的優惠政策,推廣使用高標準農膜,開展殘留農膜回收試點。嚴禁不合格農膜買賣。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利用現有溝、渠、塘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和地表徑流。2020年年底前,4個大型灌區、27個中型灌區完成生態溝渠凈化工程建設。(市農委、水利局牽頭,市發改委、經信委、環保局、水利局、質監局等參與)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提升。按照統籌規劃、集散結合、自主實施、政府幫扶、以獎促治原則,以縣(區)為單元,實施農村清潔、水系溝通、河塘清淤、岸坡整治、生態修復等工程,協同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和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3縣3區和64個涉農鄉鎮(街道)全部參加試點。試點的各縣(區)于2016年年底前制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行動計劃,明確分年度目標和任務。統籌城鄉、區域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編制縣級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合理選擇就近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就地建設小型設施相對集中處理以及分散處理等治理方式,優先推進通榆河清水通道等重點區域農村污水處理。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開展農村河塘疏浚,所有河塘至少疏浚一次,大力推進水美鄉村建設。到2020年,規模較大的規劃發展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到90%以上,村鎮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實現“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體系全覆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村莊整治由市建設局牽頭,市環保局、農委、水利局、衛生計委、愛衛辦等參與;拉網式農村環境整治試點由市環保局、財政局牽頭,市愛衛辦等參與)

(七)船舶港口水污染防治

積極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按照有關規定,確定超年限商用船舶、漁業船舶年度淘汰清單,并按期完成淘汰工作。實施新修訂的船舶及其設施、設備等環保新標準,2018年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投入使用的內河船舶執行新標準,其他船舶于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經改造仍不能達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嚴格執行壓載水公約,進入我市水域的國際航行船舶,實施壓載水交換或安裝壓載水滅活處理系統,滿足公約要求。規范船舶修造和拆解行為,嚴格執行船舶修造和拆解行業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船舶修造和拆解單位按要求配備污染防治設施設備,禁止沖灘拆解。(市交通局、連云港海事局牽頭,市經信委、環保局、海洋與漁業局、質監局等參與)

加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開展沿海和內河的港口、碼頭、裝卸站、船舶修造廠廢水治理與廢棄物處理設施基本情況調查,編制實施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修造廠污染防治方案。各縣(區)港口管理部門完善本區域污水管網、垃圾轉運服務體系,港口、碼頭、裝卸站建設配套的污水存儲、垃圾接收暫存設施,提高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接收處置能力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港口、碼頭接收的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2017年年底前,灌河港區九隊作業區一期工程、灌河港區燕尾作業區一期工程和內河港中云臺作業區一期工程等港區、船舶修造廠的污染防治設施達到建設要求。港口、碼頭、裝卸站的經營人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活動污染水環境的應急計劃,配置事故應急設備和器材。(市交通局、港口局、連云港海事局牽頭,市環保局、經信委、水利局、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1234567...8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m.fun2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