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環境服務業日漸趨于社會化,公眾對該行業的關注度日益升溫。從近來頻頻發生的供水安全事故,到最近漲聲不斷的水價之爭,甚至包括垃圾處理場(廠)氣味污染問題,均引來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主流媒體到普通民眾,都將視角轉向了環境問題的種種“爭端”。
在7月31日河南省洛陽市舉行的水價聽證會上,18人參與者中17人贊同水價上漲的結果遭到質疑。無獨有偶,長沙聽證會26人參加1人反對,常州聽證會19人參與1人反對,而在禪城舉辦的聽證會上更是無一人反對。諸多地方的水價聽證會出現了如此壓倒性“贊成”的現象。不禁引來了片片疑聲。語焉不詳的價格成本,不盡人意的聽證,消費者雖然不是水價改革的專家,但是他們對此次資源價格改革的態度和理解,卻影響甚至決定著這一輪改革的成敗。公眾的參與已成為環境服務事業監管的重要形式。
然而,怎樣才能引導公眾有效的參與呢?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總編傅濤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采訪時談到,針對水價改革問題,對于成本約束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要以適當的形式對公眾公開,讓公眾理性的參與,而非對其完全的屏蔽。
此外,針對資源價格改革,國家發改委要求:嚴格履行成本監審和聽證程序,切實加強對供水定價成本的審核,提高水價決策的透明度。由此可見,公眾的參與在當前環境產業發展的形勢下,已經被歸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
在新一輪的水價之爭中,公眾更多關注的是水價本身,而非供水質量以及相關的服務質量。為此,在中國水網、清華大學與搜狐網共同設立的“環境講壇”這一公共平臺上,主辦方請來行業專家,以科普的口吻,圍繞水價的問題,同現場聽眾進行溝通與交流。
在聽眾選擇方面,主辦方邀請的均為當前社會的主流媒體,旨在通過媒體的有效宣傳,讓普通民眾對水價問題有更深入且客觀的認識。該講壇定期針對熱點的環境問題,邀請專家對行業中已經形成共識的觀點進行解讀,從而做到與公眾的有序溝通。除上述提到的水價上漲問題外,還涉及到為何環境服務行業要引入市場機制、為何不能采取壟斷經營等問題。
在日前舉辦的水業高級戰略沙龍上,就水價上漲的公眾參與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公眾對水價的認識依舊處于一個模糊的狀態。應通過有效的途徑,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與平衡,加強引導公眾對水的深度認識:水既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產品。此外,還需正確調和政府、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做到各方面的平衡。加強知識的普及,諸如對國外水價的結構性認識,水價高的原因究竟何在等。
總之,環境的問題需要公眾的理解與參與,只有同公眾進行主動的、有效的溝通,才能使得環境服務行業不被社會誤解,不被扭曲,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