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水能力提升。
推進全市老新村、老街巷和鄉鎮供水設施及二次供水設施改造。
啟動張家港四水廠擴建工程;開展相城水廠二期工程建設。
張家港、常熟、太倉、吳江、園區實施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共改造供水能力265萬噸/日。
配套完善供水管網,結合市政道路建更新改造灰口鑄鐵管,總長900km。
推進蘇州市區-吳中區東山大道、蘇州市區-高新區金楓路、吳江區-吳中區吳東路互連互通管道建設。
加強供水水質監管,在市排水監測站現有化驗樓的基礎上擴建1000m2,增加自來水水質檢測功能。
三、污水處理
“十三五”期間重點加強建制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整合,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工程以及配套污水管網工程、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建設,按照建立“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維護”的要求,強化農村村莊生活污水處理。
(一)城鎮生活污水。
新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44座,新增處理能力108萬噸/日。其中蘇州福星污水廠進行濃縮池改造,婁江污水處理廠開展提標增容前期研究。
配套完成新建主管網、控源截污管網以及老舊主管網改造,共計1714km。
建設永久性污泥處理處置設施7項,新增污泥處理處置能力2448噸/日。其中蘇州市區300噸/日。
強化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加快推進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監管信息平臺建設,2017年底前建成蘇州市級城鎮污水處理監管信息平臺。
(二)農村生活污水。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每年不少于1000個村莊10萬農戶的速度推進建設,到2017年,實現重點村、特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100%。同步實施撤并鄉鎮、城鄉結合部村莊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到2020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
積極推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行”模式,實現污水治理設施專業化運行、市場化運作、日常化管理,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造條件參與運營。
四、水資源保護
繼續加強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納污能力控制,使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得到進一步落實,加強節水型企業、單位等載體建設,推廣農業節水灌溉。
(一)用水總量控制。
突出規劃引領,嚴格規劃管理和水資源論證,建立轄區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以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倒逼經濟轉型升級,關閉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改善生態環境,騰出水資源空間。對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淘汰類的或產品不符合行業用水定額標準的建設項目不予批準。
同時,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消耗資源性項目和產能過剩項目的取水審批,全面禁批化學制漿造紙、制革、釀造、染料、印染、電鍍等6大類重污染項目,從嚴控制新增取用水許可。
(二)用水效率控制。
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制定、發布本地區用水定額,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等高耗水行業用水達到國內先進定額標準。將不同行業和產品的用水定額和清潔生產定額,作為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用水計劃制訂、節水評估和用水審計等重要依據。
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發布水效領跑者名錄,樹立節水標桿;探索合同節水管理新模式,加強節水型載體建設,每年新增20家節水型企業、單位,推進節水型園區建設,加快節水技術改造,嚴格執行節水強制性標準,禁止生產和銷售不符合節水強制性標準的產品,加快推廣先進適用的節水技術、工藝、裝備和產品。
推進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加強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建設,每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
(三)水功能區限制納污。
完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要重新核定市級河湖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嚴格實行排污口設置論證制度,在水功能區達標率低、缺少水環境容量的地區,從嚴控制新增排污口,對工業區外的區域實行排污口限批、禁批,工業區內實行工業污水入網處理,不再新設排污口。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切實做到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無與取水無關的設施,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無排污口、網箱養殖、旅游垂釣等項目。落實多水源保障措施,根據“統一規劃布局、分片聯網供水”的原則,實施區域供水管網互通工程,做到源水互補、清水互通,構建了“區域供水、水源地保護、雙水源保障、深度處理、清水互通、應急預案”六位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式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四)完善考核制度。
把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作為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逐級落實水資源管理責任,完善考核工作體系。
五、生態修復
大力推進陽澄湖三年生態優化提升行動,實施陽澄湖周邊地區河道清淤,加快南湖蕩、明鏡蕩等湖泊生態修復,開展部分中小湖泊綜合整治,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和生態修復。對重要河湖進行確權劃界,保證水域面積不減少。
(一)河湖治理。
以陽澄湖生態優化提升工程為重點,疏浚整治陽澄湖周邊河道169條、195km;實施黃埭和滸關片區水系整治,減少污染下泄;增強陽澄中—西湖水量交換,拓寬整治后周家浜河道;新建陽澄中—東湖拋石挑流丁壩,實現陽澄湖生態優化提升。
常熟市加快實施昆承湖、南湖蕩及官塘等湖泊生態修復工程;昆山市推進實施明鏡蕩、萬千湖、汪洋蕩等南部水鄉湖泊岸線綜合整治和湖泊串聯工程,實施淀山湖入湖河道生態修復工程、周莊太史淀退漁還湖生態濕地工程以及棋盤蕩綜合整治等;相城區重點實施盛澤蕩、漕湖等綜合整治;吳江區以9個省保護名錄湖泊為重點,啟動實施境內湖泊群落綜合整治。
實施水土保持與預防治理面積71.5km2,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農村河道通過種植綠化、水生植物、建設生態護岸,進行生態修復。
結合澄湖沿湖村莊整治,編制岸線、出入湖河道、生態修復、景觀建設等綜合整治方案,完成綜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吳中區啟動部分工程建設。
(二)水質提升。
蘇州古城區新建凈水廠2座,整治(打通)斷頭浜33條(包括生態治理),開展城區河道疏浚、輪浚。
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市區通過水系整治、新建閘站、調水引流等措施改善城區水質。
編輯:李姝樂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