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 新聞 > 正文

《蘇州市水利水務“十三五”發展規劃》發布(附全文)

時間:2017-01-16 14:24

來源:蘇州市政府 蘇州日報

評論(

  (三)黑臭水體治理。 

  建立黑臭水體檔案,完善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向社會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 

  采取截污、清淤、活水、保潔、生態修復等措施,制定專項整治方案,系統治理黑臭水體。到2018年,各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各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實現全市城鎮建成區水體無異味、水質有效提升、城鎮濱水空間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公眾滿意度顯著提高。 

  (四)水域保護。 

  編制完成河道藍線規劃,結合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確權劃界工作,按照蘇府辦〔2015〕200號文件要求,完成全市列入省骨干河道名錄的93條河道和列入省湖泊保護名錄的94個湖泊,以及部分重要建筑物工程的確權劃界工作。劃定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圍,明確管理界線,埋設界樁界碑,建立信息共享系統,確保河湖水域面積不減少。 

  六、水系連通 

  根據“通江達湖、大排大引”的總體格局,完善陽澄區骨干水系,理順淀泖區排水通道,加強縣域重點河道整治,綜合防洪、排澇、水環境改善需要,發揮河湖水系的綜合效益。 

  (一)區域骨干水系。 

  全線拓浚整治永昌涇河道,新建元和塘立交樞紐,兩岸口門控制,暢通陽澄西湖與望虞河水系。 

  針對陽澄區通江水系中引排能力最強的河道—瀏河的淤積問題,進行疏浚清淤,并對兩岸堤防、護岸進行加固整治。 

  從吳江區八坼的京杭運河開始,向東經蘇嘉杭高速預留的河線位置進入爛泥兜,向東南方向新開河道,串聯部分河蕩最終進入白魚蕩,形成淀泖區的骨干水系—八蕩河,提高區域防洪排澇能力。 

  與此同時,啟動白茆塘、元和塘、牽牛河三條河道整治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中小河流。 

  各市、區實施境內的縣級河道35條。 

  七、水文化建設 

  水是文化之源,自從人類社會形成以后,水與文化便須臾不可分離。水文化的歷史與人類社會的歷史一樣久遠,尤其是在蘇州,從“相土嘗水,相天法地”開始,蘇州的發展便緊密地與水聯在了一起,可以說蘇州的發展起源于水,水為蘇州的發展提供了智慧和空間。 

  到了新時代,對水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積極推進水文化建設,弘揚水文化傳統,創建水文化理念,豐富水文化內涵,以治水實踐為載體,把治水興水放在發展大局中去考慮,強化社會對水的戰略認識,對未來發展十分重要。 

  挖掘蘇州歷史治水遺存,總結歷史治水經驗,融合當代蘇州生態文明、美麗蘇州、美麗鎮村、水美鄉村等目標建設,大力度保護、全方位提升水文化水景觀,彰顯水文化內涵、打造東方水城特色韻味,對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期間,需要做好全市水文化歷史遺存調查,編制完成水文化發展規劃,初步構建水文化發展體系;完成蘇州名城水文化館、蘇州當代治水成就展示館、蘇州水文化公園、太湖水文化館、蘇州市水文化博物館等5處載體建設;出版蘇州水文化系列研究專著,建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全民水情教育體系,提高全民對水利水務工作的參與度、認可度、滿意度。 

  八、信息化建設 

  按照“統一規劃、協調推進,平臺共用、資源共享,實用先進、效益最大”的原則,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核心,推動水利水務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化發展,建設信息共享、應用協同、基礎支撐和科學決策的水利水務信息化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智慧水利水務信息化體系。 

  (一)建立水利水務統一數據庫和綜合運用平臺。 

  按照“標準統一、共享建庫、單點登錄、分級應用”的格局,以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整合現有水利水務信息資源,開發建設由基礎地理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包括水資源、河道、湖泊、堤防、水閘、泵站、供水、排水等)、政務信息庫、部門共享數據庫(水文、氣象、環保等)四部分組成的水利水務綜合信息資源庫。在此基礎上,開發建設水利水務綜合運用平臺,將原有面向業務辦公流程為導向的、眾多紛雜的系統轉變到面向各類數據庫對象為導向的集成平臺上來。 

  (二)開發建設七大業務應用系統。 

  基于全市統一的水利水務大數據庫,緊緊圍繞“一張圖”,橫向基本建成防汛決策支持系統、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和評價系統、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系統、自來水廠運行監管系統、河湖水域監控系統、業務辦公系統和公眾服務系統等七大應用系統。 

  縱向基本建成市、市(區)、鎮多級互聯互通的水利水務政務應用系統。 

  (三)整合、完善數據采集系統。 

  科學規劃水文站網體系,優化站網布局,完善流量控制站,加強雨量、蒸發量觀測,強化水質監測,增設蘇浙邊界、蘇滬邊界、蘇錫市界以及沿江沿湖沿河巡測線,基本建成全市水雨情、水資源、水環境和城市水文五大監測網絡,全面監測水文水質情勢變化。 

  期末,達到市級行政邊界水量交換控制80%,水功能區水質監測100%,雨量、水位(含重要地下水位站)、重要測站流量、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實時在線監測100%,水文測報預警達到90%,信息公眾發布率達到90%。 

  九、治理能力提升 

  “十三五”期間,治理能力的提升重點體現在科技創新、人才戰略和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三個方面。 

  (一)推動水利水務科技創新。 

  完善水利水務科技創新體系,增加科技經費投入,加強產學研結合,強化科技推廣,健全考核機制,提升水利水務科技貢獻份額。加強節約用水、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河湖保護、水生態修復、洪水風險管理、長江河勢控制、工程建設和水利水務信息化等重大課題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先進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 

  (二)實施水利水務人才戰略。 

  加強水利水務人才智庫建設,通過內部人才流動、資源整合等多種渠道,積極引導各類人才在系統內有序流動,重點培養集聚一批發展急需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做到施教與需求相結合,按需施教,科學培訓,教與學互動,理論與實踐結合,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加速培養人才。加大引進人才力度,采取調動、兼職、聘請等多種形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每年通過事業單位考試招聘、公務員招考等形式,引進全市水利水務系統人才不少于100人。 

1...345678

編輯:李姝樂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m.fun2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